-
日期: 2024-03-10 | 来源: 德国之声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公共领域,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性话题都受到某些限制,比如删除裸露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对性描述性文本的审查控制。网民必须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来替代与性相关的“敏感”术语。在这种背景下,在禁欲吧中对手淫次数、夜间遗精的恐惧、对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性幻想的详细描述并没有被删除。成员被鼓励以反对淫邪的名义分享这些经历,作为维持社区运作的一种方式,进行反思和忏悔。这种性讨论似乎成功地规避了严格的在线审查政策,因此有必要将这种非逻辑与对国家治理的理解联系起来,去理解为什么这种讨论既较少受到限制又非常流行。
作者认为,在百度戒色吧中,民族主义和集体话语占据了重要位置,只有当最危险的敌人——也就是淫邪——被击败时,成员的个人价值和国家繁荣的梦想才能实现。这种逻辑的形成展现了文武范式的基本元素,从而重新稳定了中国男性气质的传统规范。重要的是,这种重构的男性气质作为被特权阶层操控的控制工具,迎合了国家治理的需求。这种个体化的逻辑简化了和否认了年轻人可能遇到的任何结构性问题和交叉性不公。因此,解决问题的责任又回到了个体身上。
同一个宣传机器:从“少生好”到“多生好”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三个最好:中国计划生育宣传的变化》,作者Isabelle Qian和Pablo Robles指出,几十年来,中国严格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政府的独生子女政策通过街头横幅、大众文化和公共艺术中的标语融入了日常生活。现在,面对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中国正在利用许多相同的宣传渠道传递相反的信息:多生孩子。政府转而提倡“生育文化”,为孕妇举办选美比赛,制作说唱视频,宣传生儿育女的好处,还在春晚显著位置播出了宣传二孩或三孩家庭的公益广告。
从 1980 年到 2015 年,中国政府通过大量宣传警告说,多生孩子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官方言论将更多的家庭成员描绘成实现繁荣社会的基石。当时,官方的计划生育宣传鼓吹“国家来养老”,如今却强调自力更生和家庭支持养老的重要性。文章说,这项宣传工作遭到了广泛的嘲讽。批评者认为,这场运动表明决策者对人们在抚养多个孩子时面临的日益增长的成本和其他挑战视而不见。他们还嘲笑最近政策是在几十年间通过强制堕胎和巨额罚款限制生育之后的翻转。-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