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13 | 來源: 南風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還有壹種是曾經遭受過侵犯的女性,想通過手術遮蓋壹些創傷。但與她們的溝通也不會太特殊,這類求醫者要麼全程不說話,要麼拾分坦然,是自己心裡已經放下了,沒有太糾結的地方了,才會過來。
壹些是不算受到侵犯,但被前男友傷害過。她過不去這道坎,心理創傷就轉嫁到生理的創傷上。我就遇到不少女孩,和男方你情我願地在壹起(电视剧),但經過壹次性生活之後,發現自己被騙了,男方不是真心實意地對待自己。然後她就可能要求來做這個手術,與過去的自己做壹個告別。
我知道壹些醫生會給同壹個患者反復做這個手術,比如從事壹些特殊職業的患者。但我壹般會提醒我的患者:我允許你有兩次犯錯誤的機會,但我不會給你第叁次。這裡的“犯錯”是指她會為自己的選擇後悔,從而感受到“錯了”的心態。
最讓人伍味雜陳的,是壹些媽媽帶著女兒來做手術。當然,那種電視劇裡演的,母女兩個在醫院就發生很大沖突的情況基本沒有,因為壹般情況下女孩至少都已經不小了,如果她自己不想來,或者是和媽媽沒有達成某種共識,是不可能被生拉硬拽來的。
現在的年輕女孩,她們的母親普遍出生於伍拾到柒拾年代,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就是極度保守的,還有過“流氓罪”。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媽媽們,汲取的也是那個年代的教訓,她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經歷她曾經遭遇過的那些事,不要在婚後被嫌棄和埋怨壹輩子。
我就曾經遇到壹位肆伍拾歲的女患者,和她老公壹起來做手術。術前,女患者悄悄問我,能不能從專業角度去給她老公解釋壹下,說第壹次性生活真的不壹定出血。因為她的第壹次就是沒出血,她老公壹直懷疑她不是處女。
她說,“這根刺扎心裡30多年,我特別難受”。那個年代的女性是真的對這個事情特別在意,也特別容易受到傷害。
2015年,瑞典性教育協會倡議將“處女膜”改為“陰道冠”,因為它不是壹片薄膜,而是陰道口組織的彈性皺褶,長相各異,也不是每個女性都有
更誇張的是,我還曾遇到壹個年輕的寶媽,她女兒才叁個月大,卻想讓我看看寶寶的“處女膜”有沒有破。
我驚呆了,問她怎麼回事。那個媽媽說,有壹天孩子發高燒,給她用壹種肛塞的退燒藥,不小心蹭刮到前面了,她覺得嬰兒的那個地方很脆弱,所以壹直在擔心會不會弄破了。
我問她當時有沒有出血,寶寶有沒有哭,她說都沒有。卻還是堅持想讓我通過照片給看看。我沒辦法,只好以安撫為主,看了壹眼,我明確告訴她:沒有看到明顯的撕裂。
其實那麼小的嬰兒是不可能有很清晰的“處女膜”的,因為這個東西是女孩到了青春期以後,才會隨著整體性特征的發育慢慢出現的結構。
還有壹種情況,是她們家閨女真的被猥褻了,但這種壹般都不需要到我這裡來檢查,當時肯定就會有出血和撕裂的。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