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15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越南 | 字體: 小 中 大
她很難想象,自己竟然走出了如此閉塞的村莊,來到廣州成了壹名大學生。
背後的媽媽
正敏曾用兩句話概括自己的求學過程,壹句是“我壹路從最農村的地方爬到了城市”,另壹句是“我能上大學,都是因為我媽媽”。她小學贰年級在小水小學讀,叁年級到六年級在陂面小學讀,初中上的合水中學,高中到了陽春市,然後到廣州上大學,歷經了壹個農村孩子最為常見的求學路徑,其中任何壹個環節出現意外,都會中斷求學過程,正敏之所以能從偏僻的小水村來到廣州念大學,離不開媽媽的強大支撐。
正敏六歲時,媽媽堅持壹定要回越南看望家人。“她走的時候,我特別害怕,我怕她不回來,我追著摩托車哭,壹路跑壹路哭,那個場景永生難忘,好像和媽媽生離死別壹樣。”慶幸的是,半個月後,媽媽說服家人回來了,同行的還有外公。
生下孩子放棄逃跑計劃後,媽媽開始沒日沒夜地幹活。在山村,家裡的經濟來源有兩個,壹是種橘子,贰是爸爸開手扶拖拉機運木材。種橘子的收入不穩定,好幾年,將成本和人工去掉,根本沒有太多盈余。正敏至今記得,小小年紀就隨家人去到各個山頭,拖著兩叁百米的軟管,在橘子樹的雜草中噴灑農藥的艱辛。在正敏六歲前,媽媽除了正常的家務勞作,壹直兼做副業外出砍竹子,每天傍晚,她和哥哥最開心的事,就是在知了的叫聲中,聽到媽媽回家的摩托聲。
2005年,家裡的橘子獲得了意外豐收,加上砍竹子的積蓄,媽媽的第壹個念頭,是帶孩子們離開村莊。她並非意識到村莊的教育質量和鎮上日益拉大的差距,離開村莊,純粹是不忍心孩子們往返校園的艱辛:“兩個孩子太可憐了,上學走那麼遠、那麼辛苦,早上拎過去的粥、飯,到中午變餿就不能吃了。”爸爸不願離開,父母協商不成,“媽媽壹意孤行,到鎮上去打聽,得知有人出售老房子。她拿著身上僅有的兩萬塊錢,東湊西借,籌夠了叁萬多,逼著爸爸去簽字買下了隔壁鎮上的老瓦房”。正敏由此離開了小水小學,來到了離家伍分鍾的陂面小學,對她而言,這是從“最農村”的起點,向上前行的關鍵環節,“至今我仍舊感激媽媽當初的決定,因為她,我才能夠接觸到更好的學習資源,才有今天的我”。
直到今天,正敏回想起鎮上求學直到初中畢業的經歷,她對學習上面臨的挑戰始終無法說清,但圍繞壹個貧寒之家經濟來源的窘迫細節,卻讓她刻骨銘心。媽媽帶領全家搬到陂面鎮後,正敏和哥哥上學方便了很多,但生活條件並未獲得太多改善。爸爸依舊進山打理橘樹,刨去成本,收成最好的年份不超過壹萬元。媽媽則馬不停蹄地找了壹家鞭炮廠,每卷壹百根鞭炮,收入叁塊伍,壹個月最多能賺叁百元。與此同時,她還找了兩份散工:壹份稍稍固定,每個月4號、7號、10號去飯店打雜;另壹份則為隨叫隨到的建築小工。
2012年,隔壁家的房子要重建,正敏家的牆壁與之相連,這就意味著住了柒年的老房子必須拆除。面對剛剛還清的購房債務,拾幾萬的建房款猶如天文數字,讓全家人發蒙。爸爸骨子裡怪罪媽媽,面對迫在眉睫的難題,他沒有選擇分擔,竟然袖手旁觀;媽媽做出了驚人的決定:為了省下高昂的人工費,她根據工地積累的經驗,親手建房。
越南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劇照(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2018年,我在學校和她見面的時候,曾經聊過建房子的細節。媽媽記得自己買磚、買水泥、買鋼筋的任何壹筆開支,記得自己跟著隔壁的砌牆師傅,學著挖地基、和水泥、壹寸壹寸將牆壘起的過程,“整棟房子,都是我自己做的”。她唯壹的心願,“是希望家人有壹個地方住下去,有壹個地方不遭風吹雨淋,其他再慢慢打算”。房子做到壹半,沒有錢建屋頂,她不顧體力的極限,選擇外出打包裝廢紙,沒日沒夜地幹了兩個月,換回伍千元,屋頂裝好後,房子終於建成。-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