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23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網傳“拉人頭”,天壇生物壹年增加44家采漿站
據相關媒體報道及趙志傑的舉報信可知,趙志傑認為這個血漿站涉嫌‘拉人頭’的營銷策略,每拉壹人加入即可獲得100元的獎勵。趙志傑透露,“他們利用這種手段欺騙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頻繁‘賣血’。”
(圖片來自新黃河)
根據天壇生物近年來公布的財報,可以明顯看出,該公司超過99%的營收來自於生物制品。
2023年上半年,天壇生物的主營收入中,人血白蛋白占據了44.46%,達到了11.96億元;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占據了40.81%,達到了10.98億元;而其他血液制品業務占比14.41%,達到了3.88億元。這些血液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和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等,都是通過從健康人的血漿中分離純化、處理制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之後,我國已經停止審批新的血液制品企業,這標志著該行業進入了存量競爭的時代。長期以來,血制品在國內壹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我國只允許進口人血白蛋白和重組凝血因子類產品,而其他血制品則必須由國內企業生產。
這意味著,對於血制品企業而言,想要實現盈利,就必須在旗下的采血漿站采集到足夠的血漿。換言之,采漿量是直接影響血制品公司利潤規模的關鍵。天壇生物生產血液制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就是人血漿,而這些血漿是由公司所屬的單采血漿站依法取得《單采血漿許可證》後,在劃定的采漿區域內進行采集的。因此,對於血制品企業來說,擁有血漿和血漿站就意味著掌握了市場的主導權。
從漿站數量來看,作為血制品行業的領軍企業,天壇生物在近年來通過兼並與收購,迅速擴張了自身的采漿站網絡。
我國血制品頭部企業主要包括天壇生物、華蘭生物(002007.SZ)、上海萊士(002252.SZ)、派林生物(000403.SZ)及博雅生物(300294.SZ)。而國內千噸級采漿量的上市公司只有叁家,天壇生物、上海萊士和華蘭生物,叁家公司占全國采漿量40%-50%。
從采漿站數量來看,截至2023年H1,天壇生物已經擁有102家漿站,其中32家在建,遠超過上海萊士的42家和華蘭生物的32家。在近年來多家血制品企業采漿站數量均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天壇生物僅在壹年的時間內增加44家采漿站。
然而,對於天壇生物而言這壹數量上的優勢並未轉化為質量上的領先。對比近兩年天壇生物、華蘭生物與上海萊士叁家生物制品公司的業績數據發現,盡管天壇生物在采漿站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但其面臨的成本壓力和技術效率問題卻不容忽視。
從采漿量來看,2021年度,天壇生物在營58家采漿站,采漿量達到1809噸,平均每家采漿站產量為31.19噸。相比之下,華蘭生物25家采漿站共產出1000+噸血漿,平均每家達到40+噸。而上海萊士41家采漿站共產出1280噸血漿,平均每家產量為31.22噸。
此外,從營收角度看,2021年度,天壇生物采漿量1809噸,血制品營收40.98億,平均每噸創造營收約226萬元;2022年,采漿量2035噸得情況下,血制品營收達42.44億元得天壇生物,平均每噸創造營收降至208萬元。
而相比之下,華蘭生物和上海萊士在2021年業績報中,每噸血漿創造營收均達到約260萬元。同期內,同為血制品企業的博雅生物,雖原料血漿采集量約為420噸,血制品營收12.1億元,但平均每噸創造營收約為288萬元。
對比來看,華蘭生物雖然在漿站數量和采漿量上相對較少,但其單個漿站的采漿量最高,綜合利用率最高,盈利能力也最強。
而盡管天壇生物在采漿站數量上領先,但為了實現相同的營收規模,天壇生物需要耗用更多的血漿原料,這也意味著天壇生物似乎只有提高采漿量來解決這壹困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