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24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多家大行機構的報告,更加刺激了投資者對李寧的悲觀情緒。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中下調了對李寧未來3年的營收和利潤預測。摩根大通的報告亦將李寧今年至後年盈利預測下調。花旗在研究報告裡稱,考慮到李寧單壹品牌的商業模式,預計其2024年收入增長將慢於滔搏及安踏,同時也下調了李寧今年至2024年兩年的盈利預測,並將其目標價由62.7港元下調28%至45.1港元。
回顧李寧在資本市場的表現,近兩年並不樂觀,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是其私有化的原因。
21世紀初,李寧迎來了高速發展期,2002年營收接近10億,2004年成為首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國內地運動體育品牌,2019年以來市值壹路攀升,到2021年6月突破2000億港元,2021年9月達到2600億的高點,但自2023年開始,股價整體下跌。在2024年初,李寧市值跌破400億港元。這意味著兩年半的時間裡,李寧的市值蒸發80%。
程偉雄認為,當下李寧的發展受制於國潮過度化,導致在國內運動戶外市場的蓬勃發展中獲益不多,本土競爭對手安踏、特步等品牌反而發展高速,在市值的表現上李寧和安踏已不是壹個量級。李寧私有化,將有利於其未來拿出更多精力做好品牌中長期的投入與培育;與此同時回歸A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還會在國內或國際資本的加持下,助力自身品牌深層次變革。
博星證券研究所所長邢星分析,李寧私有化確實是有可能出現的。港股市場的流動性相對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限制了公司價值的全面體現。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管理層可能會考慮多種策略來優化公司的市場定位和提升公司價值。私有化作為其中的壹種選擇,確實有其獨特的優勢。私有化後,公司可以更自由地調整其戰略方向,優化資源配置,並減少壹些市場波動和監管壓力。當然,私有化並非易事,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挑戰,不會壹蹴而就。
艾媒咨詢CEO張毅則表示,按照私有化交易通常的規則和做法,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價格需要在上市公司若幹個月平均市值的基礎上再上浮30%以上,同時還要考慮資金籌集問題、股東意見協調和監管審批等問題。他推測,假若真的私有化,那麼成本至少是1000多億到1200多億港元,從企業和股東來說很不現實。
因此,他認為在操作上有很大的困難。“這個消息傳出後股價大漲,但是今天又跌回去了,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存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