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25 | 來源: RFA | 有3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動車 | 字體: 小 中 大
針對中國向歐盟國家大量銷售電動車的情事,歐盟也正在研擬政策進行應對。據本台此前報道,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去年九月宣布,將對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判定是否將對中國祭出懲罰性關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就此指出,因為中國政府為相關產業提供巨額補貼,導致電動車價格被壓低並大量流入各國市場,扭曲了歐洲的市場秩序,因此將對其展開調查。
對此,中國商務部則給予了強硬的回應,中國商務部不僅表示,歐盟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它同時還警告,這項調查“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系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在不久後,中國也針對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此舉有與歐盟的電動車調查戶別苗頭的意味。
中國電動車產業面臨飽和質疑
另壹方面,盡管北京當局著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據“中外對話”前述的報告指出,中國的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多數面臨虧損,除了比亞迪之外,沒有任何壹家企業能夠實現年度盈利。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今年壹月也指出,由於外部消費需求不足,北京將采取強而有力的措施,解決壹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盲目興建新電動汽車工廠的問題,尤其該產業目前也存在壹些失序的競爭行為。
跨國諮詢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亞太地區研究主任愛黛拉?戈(Adela Guo)就此告訴本台記者,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多數無法營利的原因很多,包括高額的研發投入、消費者對促銷采取觀望態度、市場整體規模相對較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和政府對新能源汽車巨額補貼的退場等多項因素。
愛黛拉分析表示:“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確實存在壹定的產能過剩和激烈競爭,當前電動車的滲透率超過30%,隨著競爭加劇,此市場將進入新壹輪的整合和調整。”
保羅也談到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面臨市場飽和的問題:“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在過去拾幾年的發展下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它們如今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隨著競爭加劇和需求下降,它們的挑戰會是如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找到新市場?不過,與此同時,美國及歐洲的電動車開發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2023年5月3日,中國山東煙台港的鳥瞰圖顯示出等待出口的中國車輛。
國產電動車事故頻傳引民眾擔憂
除了前述專家們所提到的生產過剩風險,就技術層面而言,各界也經常對中國制電動車品質不佳的問題提出質疑。
據台灣中央社報道,中國電動車重點企業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3月16日指出,國有電動車的電池壽命問題是道硬傷,因為在未來八年,中國將有近兩千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過保固期,若以壹輛車換電池人民幣六萬元估算,解決此問題將耗費上兆元。
此外,國產電動車交通意外頻傳,曾發生自動駕駛系統故障導致車禍,又或是因不明原因起火造成死傷的事件,頻發的事故都導致民眾在購買國產電動車時增添了壹份擔憂。
住在上海的中國民眾Kevin就此告訴本台記者,安全考量是導致他不購買電動車的因素之壹:“我不會購買國產電動車,因為我不喜歡比亞迪,而且電動車的能源從哪裡來?終究還是不環保吧。況且,電動車發生了多少次著火事故,感覺很不安全。”
另壹位住在上海的Rick則說,購買電動車與否是單純的商業行為,對此他抱持著客觀開放的態度,但是他不喜歡國產電動車經常出現的行銷方式:“我比較反感的是壹定要把買比亞迪跟‘愛國不愛國’掛勾在壹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