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27 | 來源: 後浪研究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可為什麼,她為相親傾注的巨大努力始終收效甚微?
李雨霏率先反駁了“眼光太高”的說法。在她看來,她的篩選標准已經放得相當低了。男生身高在167以上,相貌端正即可。她很少在顏值上卡掉候選人,至於房車,也沒有硬性標准,有的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她更傾向於選擇略長自己幾歲的成熟男生,見的人半數以上都是理工男——而這個范圍可以說,在北京隨便壹撈壹大把。
每壹位符合條件的男嘉賓,她都會見壹面來判斷對方是否合適。久而久之,她摸清了相親套路,總結出壹套自己的相親“標准化流程”。
首先在軟件上匹配後,她會承擔起第壹個主動的職責,向對方發出見面邀約。“第壹次邀請由女生來主動推進是沒問題的。”但在見過第壹面後,她便不再主動聯系對方,只等待男方主動。“很簡單的道理,不主動就是不喜歡,女方主動的情形大多都不太靈。”
遵循這個策略,男嘉賓們從壹面到贰面,基本只有10%-20%會留下,從贰面再到3456面,又只會剩下50%。“我現在的策略就是走量,只要基數夠大,最後總會剩下4、5個人。”
我開玩笑說,壹面贰面再到終面,這個流程實在太像面試了,是不是應該加個群面。她也說,如果能有群面那倒是能讓她省了不少心。現在她每次和相親對象約在星巴克見面,隔壁桌似乎也總能遇見相親男女,有時看鄰桌的小伙也不錯,還不如大家壹起資源共享了,壹次能多見幾個人呢。
“我覺得我就像壹個HR,相親就是在做壹種項目管理。”她說。
而所有人最終失敗的原因都是——她並不心動。
這就是壹個很模糊抽象的答案了。“我已經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在尋找另壹半,為什麼見了這麼多人卻很少有心動的,又很少有真正匹配的,能繼續發展下去的?”她問。
飯桌上,我也壹度被問懵了。北京戶口+教師編制+長相端莊,在我看來,李雨霏完全符合刻板印象中相親市場的“好嫁風”。
對這個說法,她也是贊同的,硬件條件並不是相親始終無法上岸的原因。而且據她所知,條件優秀的30+女生,也有很多人在做“相親特種兵”。運氣好的兩叁個月就能找到對象,運氣不好的,也有像她這樣經歷過“百人斬”的。
這個過程是很消磨人的,但也並不像網上傳的那樣充滿了奇葩,事實上,對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而言,大部分相親對象都是世俗意義上正常、甚至是優質的男性。
“如果次次遇到奇葩,那不是也證明你在初篩時的眼光就有問題嗎?”高知女性都是具備基本判斷能力的,“相親沒那麼drama,就是壹個很平淡的過程,聊聊雙方工作愛好等等。”
可在壹次次見到類型大差不差的相親對象後,她卻逐漸變得有些麻木了。
那些聯系過壹次後石沉大海的人都去哪了,她不清楚。她這個“HC”為什麼始終空缺,她更不清楚。我們很好奇李雨霏是怎麼將相親速配壹步步標准化的,又是在哪壹環出了問題。
以下是她的講述。
相親“標准化”,我都能當HR了
我第壹次相親是在26歲,那時還在北京讀研究生。第壹回的體驗就是,見到這個人的壹分鍾以內就能判斷這個人是不適合的。那次相親很倉促地結束了。
之後壹直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我真正開始密集相親是在2020年4月,入職了壹家互聯網大廠後,同事給我推薦了贰狗這個軟件。隨後我也嘗試了不同的相親軟件,飯團、探探、青藤、花田、陌上等等,還用過水木清華論壇的鵲橋板塊發帖。
最後覺得最靠譜的還是贰狗和陌上花開小程序,主打的都是高學歷相親,我的相親對象基本都來自於這些軟件。徒步野外社團等婚戀交友社群基本不怎麼參加,我覺得軟件上大家的目的會更明確,更方便我找到合適的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