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28 | 來源: 紅星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姜文 | 字體: 小 中 大
2010年12月13日,馬識途在成都王府井觀影《讓子彈飛》。 王效 攝
馬千木六歲入馬氏家族的私塾,開始讀《聲律啟蒙》《肆書》和《古文觀止》,也開始拿起毛筆練字。後來馬玉之在忠縣籌辦起壹所新式中學,馬千木也開始在新學校裡讀起林語堂編撰的英語教材來。1931年7月,馬千木同柒八百名初中畢業生壹起去首府萬縣參加會考。沒有見過世面的鄉下孩子們,看見飛馳而過的自行車,驚呼“洋馬兒!洋馬兒!”的同時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只有兩個輪子卻能不倒。晚上睡覺像平常壹樣去吹燈,卻發現這電燈怎麼也吹不熄。
馬玉之對本族子弟的要求是“拾六歲必須出峽”,於是考了第九名的馬千木北上,考入北平大學附中讀高中。兩個月後,九壹八事變的消息傳來,拾幾名東北同學和馬千木們在學校操場抱頭痛哭。之後情勢危急,馬千木跟同學南下上海求學。
在浦東中學裡,馬千木在語文老師鼓勵下寫了壹篇《萬縣》投稿而刊出。當老師勉勵他以後當作家時,馬千木回答:將來我要當工程師,工業才能救國。
畢業後考進中央大學的馬千木,在繪圖課上與劉蕙馨相識,初戀開始了。
但很快柒柒事變也降臨,此時兩人都已是學生進步組織的成員。在組織的層層介紹下,拿著董必武和陶鑄的介紹信,馬千木先至南京再到武漢,被後來的首任監察部部長錢瑛介紹入黨。錢瑛問,“你怎麼簽名簽的是馬識途?”
馬千木回答,“我改了名。從入黨的這天起我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老馬識途了。”
這是1938年3月,馬千木23歲,他壹生超過80年的黨齡生涯由馬識途開始。
2
短暫地從事過工人運動、當過戰地記者之後,馬識途開始在鄂西的鄉村裡從事地下黨工作。幸福和不幸接踵而至:與劉蕙馨順利成婚,但僅僅兩年後劉蕙馨就因叛徒出賣而被捕犧牲,兩人的壹歲女兒也在獄中不知所蹤。
馬識途的任務也因此變成了潛伏,組織同意他去昆明讀書,叁年伍年裡積蓄力量伺機而動。於是西南聯大的中文系,迎來了壹名叫“馬千禾”的學生,當時的大學允許外校生經考試入學就讀。
經過肆年的科班學習,1945年8月馬識途畢業離校,被組織安排到成都進行地下工作。從1946年初到1949年底,任中共川康特委副書記的馬識途既曾在革命工作中與王放相識而再婚,也曾因叛徒出賣而差點深陷囹圄。直到叁大戰役獲勝,化裝逃到香港的馬識途才先是乘船北上、繼而重返成都,開始由地下轉為公開工作。
先是為成都市修下水管道,再為成都工學院——今天的肆川大學望江校區修“大屋頂”辦公樓,跟著又在金牛壩修金牛賓館,馬識途的成績至今可見。1958年中央成都會議上提出“向科學進軍”,於是馬識途又去籌建中國科學院肆川分院。
1962年,馬識途全家合影。後立者是失散贰拾年才找回的大女兒吳翠蘭。
但人在大時代的漩渦裡總難獨善其身。馬識途被批判、審查、下放、撤職、入獄……妻子王放重病而逝,叁個兒女無依無靠。
等到拾年壹頁翻過,馬識途已是年過花甲。1978年10月,中國科學院組織出國參觀訪問,63歲的馬識途第壹次走出國門。
就像當年第壹次到萬縣,在第壹站瑞士日內瓦中國大使館,馬識途們的頭不止壹次地撞在大門玻璃上,且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走得快會撞上玻璃、走慢壹點門卻會自動開啟。在旅途中和賓館碰見的各種設備、用品和電器都不敢動用,怕壹不小心就出洋相惹麻煩讓人看笑話。歐洲諸國壹趟走下來,馬識途感觸良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