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3-31 | 来源: 一个叫We的工作室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有次送奶茶,保安不让进,顾客也不肯下来取,还申请了退款。她只好自己买单,把那杯奶茶喝掉了。还有次顾客不接她的“系统来电”,眼看其他订单就要超时,她又气又着急。
跟健听人沟通难,认路记地图也难。
第一次接石牌村的单子,停停的心态就差点崩了。这个如迷宫般的城中村,200多条街巷与3000多栋楼梯房穿插交错,用餐高峰期一分钟内就能产生几百个单子,好不容易找到商家,却挤在小巷里半天出不来,提到那时候的心情,只有“崩溃和后悔”。
还有很多专注外卖生意的商家,隐匿在广州各个小街深巷里,或是美食广场的一个窗口,或是犄角旮旯的小店,这些店铺的地理信息不一定对,小巷里导航也不一定准,导致骑手在原地打转找不到地方。
这种情况下,张嘴问路是最高效的办法,尤其是同样穿着骑手服的同行。但这对一名聋人骑手来说不现实,用手比划别人看不懂,打字效率又不高。她只能把闲暇时间花在记地图上。在无声世界,她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比常人更敏锐,也更擅长识记地图。
跑单三年,停停成了常送区域内的“活地图”,也逐渐在接单和配送上摸到窍门,每个月的收入来到6000元以上。而以前,她做其他工作最多时一个月也只能拿到3000元。在大城市打拼的动力一旦开了口子就很难停下,很长时间内她不愿休息,总觉得不出门跑单就平白丢了几百块钱。
去广州
2018年,29岁的停停第一次来广州,在电子厂上班。她怕冷,觉得北方冬天漫长且难熬,就来到了岭南。说是“避寒”,更像是一场娜拉式的出走。
在到广州之前,从湖北农村出来的停停已经在福州、北京、江阴、上海、深圳等城市留下漂泊的足迹。在这些地方,她做过服装厂女工、跳舞演员、火锅店服务员、拉面店后厨、宠物店洗护助理。
第一次打工是14岁离开特殊教育学校后,她去了服装厂,活儿是妈妈彭小英帮找的,她一做就是好几年。晚上要熬到十一点半才能下班,第二天早上七点半就要起来,日子不断重复,在厂里沉默无言地度过了一个女孩的青春期。长时间坐在凳子上,她臀部长了褥疮,皮肤红肿甚至溃烂。她觉得“又辛苦又没有前途”,不想干了。妈妈看着心疼,虽然有担心但还是同意她去外面试一试。
从那以后,停停去到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份又一份工作。这些工作机会,都是她在网上投简历争取来的。妈妈很意外,觉得停停比很多聋哑人独立生存的能力都要强,不再担心她找工作的事情。
但对于听障群体,找工作注定困难重重。有一段时间,停停找不到工作,20多天里在网吧里不停浏览信息不停发简历,投去的500多份简历石沉大海,收不到面试消息。她形容那段日子是“最无助最难熬的”,每天睡网吧啃馒头度日。但她没有向父母求助,妈妈至今不知道女儿的这些事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