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01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那麼,對中國來說,未來大趨勢會是什麼?有叁點需要注意。
中國面對的是壹個不友善的地緣政治環境,西方特別是美國未來拾幾年大概率還是圍堵中國,科技脫鉤不可避免,世界將分成兩種全球化,這使得中國不再享有過去40年的全球化紅利。不管中國承不承認,其經濟崛起是在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中取得的,西方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幫了大忙,但現在,來自西方的資本和市場在萎縮,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正在脫鉤,沒有了西方技術的加持,中國的新質生產力就不可能和西方在同壹軌道上賽跑,所謂的“新叁化”經濟長遠來看,很難競爭過美國。
財富分配和人口結構,將長久制約中國的內需特別是消費,而消費不能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占主導,要想維持較長時間的穩定增長是困難的。假如林毅夫是對的,中國這幾年的增速下行由外需不足造成,按理,該由內需來補。中國確實是這麼做的,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的投資對經濟增長起了主要作用。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傳統基建的投資已到天花板,新基建的投資空間也不是很大,而作為內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的消費這塊,卻由於財富分配體制導致的貧富分化加劇,壹直受到制約,發揮不出它應有作用。過去中國的消費增長主要來自4億中產階級,可這幾年中產階級也面臨返貧壓力,6億多月入1000元人民幣的低收入階層撐不起消費大國重任。此種狀況當然受制於分配困境。分配體制又和整個經濟乃至政治體制聯動,過去沒有做改革大手術,今後亦不太可能動這塊奶酪。
問題還在於,疊加壹個人口負增長。經驗表明,人口只要進入負增長空間,就是不可逆的,而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建立在人口不斷增長的預期之上,突然而來的人口負增長,將這個預期基礎打斷,這是最近幾年中國經濟下行的因素之壹,雖然還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口減少,未富先老,即便存在林毅夫說的經濟不降反增情形(要有其他因素配合),也可能是短中期的,因為就算老年人有錢和有時間,但消費欲望不足,在這壹塊無法替代年輕人的消費潛力。由此也決定中國的房地產將永遠告別增長,這不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叁樣”能彌補的。直到中國的經濟結構重新建立起和人口結構的再平衡,中國經濟的下行才可能停止,而這是壹個至少長達拾幾年的過程。
政治體制打擊大眾對未來的信心。這個問題討論的太多。當壹個社會包括財富、知識和權力在內的精英群體的大部分喪失了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統治者的基本信任,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嚴重不足,要麼移民要麼躺平,即便統治者迫於經濟增長的壓力而對體制小修小補,也作用不大。中國目前正面臨這種狀況,在未來拾幾年,它也不會有太大改觀,相反,政治空間還可能進壹步壓縮。因此,在對未來預期悲觀下,要激發社會投資、消費和發展的動能,基本不可能。
上述叁點構成了中國發展的長期困境,尤其政治體制的問題,中國的官媒和學者在唱響經濟光明論,反駁西方唱衰中國時,有意回避或者把它作為有利因素。也許中國經濟還會有若幹年的中低增長,但前景是光明還是見頂,從這個歷史的大背景和大趨勢看,答案不言自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