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01 | 来源: 奥派经济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从这个观点来看,基因是一种冷酷的存在,因为它们并不真正关心生物体幸福与否,成功地复制基因自身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因此,道金斯用了“自私的基因”这个比喻。
当然,“自私的基因”只是一个比喻,基因本身不过是一小段遗传物质,不可能拥有人格化的动机。但是这样一个比喻让道金斯的这本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私的基因》总共发行了约100万册之多。
对于生物学家,道金斯的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基因(而不是个体或者群体)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事实上,正如道金斯本人指出的,这个理论是由美国进化论生物学家G·C·威廉斯(G.C.Williams)等人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道金斯把它用比喻的方式加以阐释,成功地让这个理论广为人知。
《自私的基因》还有一个著名的副产品,称为迷米理论。在这本书中,道金斯仿照基因(gene),制造了迷米(meme)一词。基因通过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递,而文化则是通过模仿的方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可以说,迷米就是文化的“基因”。
道金斯曾举例说,有一次他告诉同事,他的一位学生有一种奇怪的低头思考的习惯。他的一些哲学家同事看到道金斯模仿这个学生的习惯之后,马上意识到这种习惯来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们随后发现,这位学生的父母是维特根斯坦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这个低头思考的迷米首先传给了他的学生,然后传给了学生的女儿,最后传给了道金斯。
▲维特根斯坦
迷米理论为研究文化的演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小到网络俚语,大到文化传统,都可以用迷米的观点加以研究。如今,《牛津英语辞典》已经收录了迷米这个词。
与赫胥黎比肩,为进化论辩护
在《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道金斯又撰写了两本关于进化论的图书,分别是《延伸的表现型》(1982年)和《盲目的钟表匠》(1986年)。前者也是对《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延伸,后者讨论了一个自达尔文时代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地球上的生物究竟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
道金斯再一次使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盲目的钟表匠”的题目来自18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佩利的一个钟表匠比喻。
佩利认为,如果你在沙滩上发现一只手表,由于它是如此的精巧,不可能来自天然形成,所以手表一定有一个设计者,也就是钟表匠;同样,由于生物体太精巧复杂了,它们也应该有一个超自然的“钟表匠”(设计者)。
而道金斯在这本书中指出,没有超自然的“钟表匠”,生物也可以演化出各种特征。或者说,这个“钟表匠”就是自然选择本身。只不过,这个自然的“钟表匠”不具有人类钟表匠预见未来的能力,是一位不能高瞻远瞩的盲目的钟表匠。-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