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08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動車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美國財長耶倫造訪中國之際,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抵達法國。兩人的出訪都圍繞著補貼與“過剩產能”爭議,但立場大相逕庭。王文濤在法國與中國電動車企舉辦圓桌會議,否認中國車廠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的說法。
據中國商務部聲明,比亞迪、吉利、上汽、寧德時代等10幾家公司都派了代表,出席王文濤的圓桌會議。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周日(4月7日)在法國巴黎會晤中國電動車業者,稱歐美對於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指責“毫無依據”。他此行訪法,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是重要討論議題;此前傳出面臨歐盟檢查的吉利、上汽、比亞迪等中國業者,7日也出席了與王文濤的圓桌會議。
王文濤主張,中國電動車業者“不是依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而是憑藉“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的市場競爭”;此外,中國的企業對全球綠能轉型有“重要貢獻”,而政府會“積極支持企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今年2月,比亞迪的歐洲分公司總經理舒酉星(Michael Shu)亦曾表明與王文濤類似的說法。他當時告訴《金融時報》:“我們的成功不是因為補貼,而是因為我們具備獨特的科技……還有我們的管理效率高。”
據路透社消息,王文濤在法國的行程包含會見雷諾汽車(Renault)執行長兼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代理會長德梅奧(Luca de Meo),並與化妝品業者共進晚餐。
周壹(8日),王文濤還將與法國財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舉行會議,並會見法國白蘭地業者。此前,中國已宣布對歐洲的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此舉被認為是在報復歐盟反補貼調查。
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4月7日在法國呼吁中國車企,要“練好內功”,堅持創新驅動與綠色發展,並與歐洲當地企業深化合作,以面對外部不確定性。圖為王文濤去年3月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資料照)
中國補貼加劇“過剩產能”?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去年10月正式啟動,歐盟稱有“充分證據”顯示,當時有大量較便宜的中國進口電動車湧入歐洲市場,對歐洲電動車產業構成經濟上的威脅;若調查發現歐洲的車廠確實受到“市場扭曲與不公平競爭的阻礙”,歐盟可能對中國電動車施加懲罰性關稅。
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今年1月曾接受彭博社訪問,批評歐盟的舉措為“保護主義”,且不利於歐盟自身的綠能轉型。被問及若歐盟提高關稅,中國是否做出反應,傅聰稱“希望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並強調“貿易救濟、高關稅乃至制裁,只能是最後手段”,“貿易戰並非中方所願”。
傅聰認為,“某種形式的補貼是常見做法”,美國、歐盟與中國壹樣都有補貼,因此對中國的指責並“不公平”。他還主張“過剩產能”或“廉價中國汽車泛濫”的指控“站不住腳”,因為從市場價格與比例來說,“中國電動車並不便宜”,且“中國對歐洲出口電動汽車僅占歐洲電動車市場份額的8%”。
據歐盟統計,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市占率從2018年不到1%,升高到2023年大約8%,且2025年可能達到15%;至於中國自歐盟進口的電動車,2018年亦低於1%,2022年則是1.3%。
盡管歐洲市場上的“中國電動車”大多是特斯拉等歐美車企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但隨著西方企業市占下滑、比亞迪等中國本土品牌市占上升,再加上歐中的電動車貿易逐漸失衡,都讓歐盟憂慮。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中國在電池供應鏈占據的主導地位,還有技術創新,以及市場上企業太多導致競爭激烈,都是電動車價格降低的可能因素。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上周曾向DW表示,要解讀“過剩產能”問題,需要更多實際數據;現階段仍不清楚,問題到底有多大程度是來自於中國產能增加,還是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吸收供給,抑或是全球市場的需求下降。
在王文濤訪法的同時,美國財長耶倫正在中國出訪,同樣聚焦於“過剩產能”。耶倫把問題指向中國的產業政策,盼中方改變做法,“替美國工人與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據耶倫聲明,美中雙方同意對“國內與全球經濟平衡的增長”展開深入交流,包含過剩產能等“總體經濟失衡”的問題。中國總理李強的聲明則提到,不應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並主張“以市場眼光與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產能問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