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08 | 來源: 德國之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動車 | 字體: 小 中 大
傅聰認為,“某種形式的補貼是常見做法”,美國、歐盟與中國壹樣都有補貼,因此對中國的指責並“不公平”。他還主張“過剩產能”或“廉價中國汽車泛濫”的指控“站不住腳”,因為從市場價格與比例來說,“中國電動車並不便宜”,且“中國對歐洲出口電動汽車僅占歐洲電動車市場份額的8%”。
據歐盟統計,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市占率從2018年不到1%,升高到2023年大約8%,且2025年可能達到15%;至於中國自歐盟進口的電動車,2018年亦低於1%,2022年則是1.3%。
盡管歐洲市場上的“中國電動車”大多是特斯拉等歐美車企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但隨著西方企業市占下滑、比亞迪等中國本土品牌市占上升,再加上歐中的電動車貿易逐漸失衡,都讓歐盟憂慮。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中國在電池供應鏈占據的主導地位,還有技術創新,以及市場上企業太多導致競爭激烈,都是電動車價格降低的可能因素。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上周曾向DW表示,要解讀“過剩產能”問題,需要更多實際數據;現階段仍不清楚,問題到底有多大程度是來自於中國產能增加,還是中國國內需求不足以吸收供給,抑或是全球市場的需求下降。
在王文濤訪法的同時,美國財長耶倫正在中國出訪,同樣聚焦於“過剩產能”。耶倫把問題指向中國的產業政策,盼中方改變做法,“替美國工人與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據耶倫聲明,美中雙方同意對“國內與全球經濟平衡的增長”展開深入交流,包含過剩產能等“總體經濟失衡”的問題。中國總理李強的聲明則提到,不應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並主張“以市場眼光與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產能問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