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0 | 來源: RFA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動車 | 字體: 小 中 大
規劃階段(2001-2013)的政策主要是對新能源車的推廣和覆蓋做出前期規劃,而實質性鼓勵政策落實階段(2014-2017)以《關於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為起點開始對新能源車的消費進行補貼,全面推動新能源車滲透率不斷提升,而在2018年,伴隨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政策端對新能源車的財政補貼開始退坡,以2018年2月13日財政部等肆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為標志,國家對新能源車的補貼開始退坡,補貼政策由普惠轉向扶優扶強,在2018-2022年期間,補貼政策有所優化。
相比於壹地雞毛的芯片、遍地大白象的高鐵,電動車被許多中國人當作是中國產業政策成功的典范。但實際情況如何呢?根據咨詢機構Interbrand發布的《2023全球品牌百強榜》,全球共有13個汽車品牌上榜,中國品牌全軍覆沒。無論是在北美、西歐、澳洲、日韓等發達市場,還是在拉美、亞洲(不含中日韓新)、非洲等欠發達市場,中國品牌都沒有擠進過銷量榜前拾名。據壹位在肯尼亞的媒體人爆料,中國車企曾高調挺進肯尼亞市場,但都沒有扎根下來,敗給了日系車。因為日本車多,零件方便找,維修點多,中國車壞了,找不到零件,所以買的少。另外,在全球汽車股票市值排名中,中國只有比亞迪沖進了前拾名。而比亞迪的市值,只有特斯拉的六分之壹,豐田的叁分之壹。
更重要的是,習近平爆吹的所謂“新質生產力”,包括電動車在內的幾大亮眼產業,其占中國經濟的比重總計還不到3%。相比拾倍於其體量的房地產,在後疫情時代的低迷狀態下想指望這些挽救中國經濟,它們的負擔也實在太重了壹點。更要命的是,如果光想著留在中國境內賺錢,那很快就要遭遇眼下這樣的局面,各國群起抵制。有效辦法則是“打入敵人內部”。具體來說,就是砸錢在外國建廠,當地生產當地賣,招收該國工人,使用該國原材料和零部件,主動給該國政府納稅,深度融入該國經濟體系。這就是汽車出海的第贰階段,“產品+產能出海”。中國頭部車企,正在向第贰階段挺進,走上了全球擴產之路。但他們的投資對象,大多是壹些第叁世界國家,甚至很多是俄羅斯這樣被主要發達國家排斥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基本的化學和材料技術沒有大突破,電池能量密度長期停滯不前的背景下。盡管國際市場需求旺盛,新能源汽車仍受限於基礎設施,中國車企需要帶著整套解決方案走向海外,但這又能有多少操作性?
在3月27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分論壇上,柬埔寨的壹位部長表示,新能源汽車消耗更少化石燃料,對環境更友好,但不得不面對現實問題。他舉例稱,有人購買了新能源汽車,幾個月之後就賣回去,因為續航裡程只有不到200公裡,充電站太少,充電時間又太長。後悔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情緒在中國市場同樣存在。麥肯錫中國近期發布的《2024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2023年有22%的車主後悔購買了純電動汽車,比2022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消費者不滿的主要原因是充電不方便。要解決後顧之憂,唯有普及充電基礎設施。很多人說,中國新能源車產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發展出壹套商業和技術生態系統,遍地建滿充電樁。中國車企提出過不同解決方案來應對續航焦慮,例如蔚來汽車的換電模式、理想汽車的增程式路線、比亞迪等推出的混合動力系統,以及更為普及的超快充補能體系。壹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往往需要長續航電池、高壓快充車輛和與之匹配的充電樁、更先進的電池管理系統等,將解決方案移植到國際市場意味著體系化出海。而且中國的這套體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政府不惜壹切代價的高杠杆高負債的大基建的基礎上。其他國家恐怕很難照搬,也不想照搬。
首先卷死自己
但中國電動車大舉進軍國際市場的背景,是中國的電動車行業本身已經被殺成了壹片紅海。從2月19日開始,比亞迪已經完成多款主力車型從冠軍版到榮耀版的切換,主題詞就是降價,平均降幅在2萬元以上。比亞迪在2023年的銷量排名國內車企第壹,多款車型是細分市場標杆,而今它們以榮耀版名義集體降價,意味著比亞迪有意重塑市場價格體系,乃至血洗每壹個價格細分市場。眾多車企以不同形式相繼跟進,2024年汽車市場價格戰就此打響。
僅在3月1日這壹天,吉利汽車宣布銀河品牌兩款車型降價,並宣稱“龍騰銀河,更勝榮耀”;吉利品牌同步展開為期壹個月的春季購車節,限時優惠20億元。奇瑞汽車則推出感恩用戶百億補貼置換季,車主最高可享受4萬元的廠家置換補貼。特斯拉宣布,3月底前提車可享受多項疊加優惠措施,比如限時保險補貼、限時指定車漆福利、限時低息金融政策等,最高價值3.46萬元。價格戰折射市場景氣度,降價范圍越大,說明市場越不好。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顯示,2024年1月,乘用車市場零售203.5萬輛,環比下降13.9%。其中,新能源汽車環比降幅更大。當月零售量為66.8萬輛,環比下降29.5%。乘聯會分析稱,2023年12月各大車企沖刺年度目標,透支了部分2024年銷量。春節前很多消費者會“買車回家過年”,但這部分群體消費明顯不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