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2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左图:于2008年上映的《钢铁侠》开启了漫威电影宇宙。
右图:2019年,《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最后一次聚齐了初代漫威超级英雄。
而至少在去年,《银河护卫队3》在美国票房榜上依然名列第四,《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排名第八,这两部在中国仅仅排名年度第28位和第47位。更早前,2018年的《黑豹》在全球卖出13.48亿美元,是漫威宇宙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影片之一,超过任何一部钢铁侠、雷神和美国队长的单人电影票房。而在中国,《黑豹》仅收获平平无奇的6.6亿元人民币(专题),对这个黑人星球的故事,文化隔阂的中国观众兴趣索然。
由于迪士尼对中国市场战略的调整,叠加电影之外的各种形势等多重因素,第四阶段的漫威电影缺席中国内地银幕,客观上加速了观众兴趣的消退。
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超英电影本身内容创作的瓶颈,也早已饱受诟病。对于漫威电影套路化、工具化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作为宇宙的一块拼图,每部电影都承担特定功能,以便精确地镶嵌进拼图,以致于常常会限制题材本身的发挥。一开始,这种环环相扣的密度,正是漫威宇宙独特吸引力所在,而当巧思成了固定套路,每个角色就成了为体系查缺补漏的螺丝钉。
“超英的叙事再一次被类型困住了,所有的类型都必须内部更新,或者与其他类型‘杂交’,才能生存下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流浪地球》系列剧本指导王红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类比生物的物种繁衍规律,保持基因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变异,才能避免灭绝。”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对超英电影有过专门研究,他认为漫威电影本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在于人物发展会达到饱和状态。一开始,漫威角色的吸引力在于人物的成长弧线,从青涩、犯错到觉醒、接受使命,类似青春片的叙事模式,观众对一个成长故事总能感同身受。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三大核心分别以几部单人电影实现了成长弧线。一旦人物失去成长性,只能从以人物为中心转为以世界观为中心。当世界观的拓展达到一个极限时,IP就走向了末路。
电影IP的流行遵循周期律,同一类影片生命力有时限。影史最漫长的IP——007——也经历过低潮,过几年改造升级,再度归来。“说白了,观众想换换新口味。”梁君健说。
实际上,超级英雄片是一种模式,除了来自漫画中的拥有超级能力的超级英雄,很多动作片的角色本质上也是超级英雄,早有《第一滴血》中的史泰龙、《终结者》里的施瓦辛格,近有《碟中谍》系列的汤姆·克鲁斯和《速度与激情》系列中的亡命车手们,等等。梁君健总结道,这类电影都属于电影剧作中的动作惊险样式,如今的超级英雄电影,也属于这个样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