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2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也不用不好意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好莱坞的剧作技巧具有普适性,但也只是一种技巧,我们讲的还是中国故事。”
自从1994年第一部好莱坞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引进中国市场,好莱坞以其宏大场面、豪华特效、不羁的想象力和扎实的影像叙事,为中国观众带来了跨时代的观影体验。人们难以忘记《泰坦尼克号》和《指环王》带来的视听震撼,以及对比之下的汗颜。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中国观众心中,好莱坞就被打上了高品质商业片的标签。“很显然,对于年轻一代观众,这个标签已经不存在了。”梁君健说。一位“00后”影迷王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他的观影经历中,国产片与好莱坞电影并没有明显区分,只是A或B的选项。他从未看过漫威的超英片,他觉得《流浪地球》的视效已经不输于好莱坞,而剥离了想象力和特效因素,他对漫威电影的评价是——“稍显俗套,甚至幼稚”。
差距在缩小,“国产替代”效应显着。当十几岁的“95后”和“00后”观众走进影院时,中国和美国电影看起来已经没多少差别。特效?我们有。故事?我们有。曾经技不如人的动画片,如今也做得美轮美奂。“他们为什么要去看变形金刚打来打去呢?”冉甲男说。何况不论变形金刚还是超人,都未曾陪伴过他们的童年。
祛魅之后,好莱坞剩余的吸引力在于特殊类型和特定创作者。最近,王瀚最感兴趣的院线片是《哥斯拉大战金刚2》,只因他是重度怪兽片爱好者,爱看怪兽大乱斗。《哥斯拉大战金刚》第一部在中国卖出超过12亿,第二部上映10天时已获6.5亿,实属这一时期凤毛麟角的好莱坞“优等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怪兽片类型在国产片中是缺失的,而这一类型拥有一批固定受众。
2021年3月8日,北京798艺术区内巨幅的“哥斯拉大战金刚”壁画吸引人们观看。图/中新
同期的另一部好莱坞新片《功夫熊猫4》,则迎来悲情落幕。曾经,该系列前三部引发现象级轰动,中国人接纳了这一次好莱坞的示好,成为该系列最大票仓。如今,距离前作8年过去,银幕数量翻了一倍,票房却只及前作三分之一。而中国本土画师画出的“魔童”哪吒,已经蹦蹦跳跳跃上50多亿的天梯。
超级英雄改变的世界
十几年来,漫威宇宙改变了世界电影。一边是越来越大的商业成功,另一边是如影随形的攻讦,罪名是拉低电影艺术的门槛。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曾给炙手可热的演员蒂莫西·查拉梅两个忠告:第一,不要吸毒;第二,别看超英电影。最猛烈的攻击来自老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他的话很重:漫威电影并不算电影,而是“主题乐园”。
冉甲男赞同马丁·斯科塞斯的评价,超英电影确实是主题乐园,但即便在娱乐至上的乐园中,也能寻觅到艺术与深意。在她看来,电影是分层的,追求艺术的独立小众影片,与让人热血沸腾的商业巨制与爆米花电影并非对手。“比如欧洲人对拍商业大片就兴趣不大,他们对艺术片接受程度更高。每个层次的电影都有自己的受众。”她说。超英电影还促使中国电影业深入研究好莱坞,逐步建立起与其接近的电影制作能力与工业体系,同时拓宽了市场容量,才有机会反哺整个行业。
“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依据国产电影偶尔一些高票房表现和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滑坡,就以为中国电影就崛起了、要第一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目前的票房主要还是自产自销,能不能让美国人也喜欢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任务还很艰巨。”
这是一个过去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数次尝试,但极少成功的挑战。陈旭光认为,不同文化的互不了解,使得文化壁垒始终没有破除。《卧虎藏龙》和《英雄》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功夫熊猫》让中西观众都叫好,都是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好莱坞技巧、工业的加持。他觉得合拍是一条推动“走出去”的可行之路。2016年,张艺谋与好莱坞合作拍摄了《长城》,但中国创作者话语权不够,最终因为不中不西的“魔改”而饱受诟病,“我们以后可以做一些文化平等的合拍,在编剧、导演,特别是制片等方面,中国占有一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并不是塞进几个中国演员打打酱油就是合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