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2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了暑期票房黑马。图/中新
2020年之后,进口影片在中国年度票房总量中的占比从未超过20%。这似乎是国片崛起的有力证据,但这个数据让梁君健感到一丝隐忧。他认为进口电影票房占比的锐减,意味着影片供给不足,长此以往,或许会导致电影市场持续增长乏力。“单单国产片,可能支撑不起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梁君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比如说,对于一个每周都会去一次影院的资深影迷,现在的院线排片,可能没法做到每周都有优质电影供其挑选。”
首都影院副总经理于超所见更为直观。他在统计去年影院的数据时发现,票房越来越向商业大片、特效影厅和重点档期集聚。观察全国票房,20亿以上的高票房电影持续增加,但1亿至10亿级别的腰部电影在减少,“马太效应”越发明显。这意味着,看电影逐渐成为假日消费,日常观影在减少,而集聚的档期意味着电影类型越来越走向同质化。
如今,对于那些头部国产电影类型,孙小杭预感到“疲劳期”即将来临。今年春节档没有出现40亿元以上的电影,或许就是个信号。
2012年,《泰囧》突破10亿元票房,打破国产片纪录,在同档期击败冯小刚的历史大片《一九四二》和陆川的古装大片《王的盛宴》。孙小杭记得,《泰囧》的成功对业界造成极大震动,一部低成本的生活喜剧片,竟完胜思想厚重的大片,这是时代转换的信号——从此,商业性和作者性必须二选一。而《泰囧》正是充分学习了好莱坞的剧作技法,两个社会身份和认知差异巨大的人,必须在一起(电视剧)相处,这在好莱坞低成本喜剧里已经得到了反复验证。此后,学习好莱坞成为更坚定的行业共识,“越早、越彻底选择商业性的人,后来在市场上就越成功,陈思诚他们已经做得很极致了。”
而近年涌现的“头部”电影,要么打造高概念,要么建立极强的假定性,孙小杭觉得,它们都距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观众已经看了很久假定性的、高概念的电影,现实题材就该回潮了。“我觉得下一次转变,还是需要一部《泰囧》这样的电影,以中小成本的制作,正面灭掉现在的大片。那时候大家才知道,观众的审美确实变了。”他说。但新力量在哪里孕育,他不知道。
2017年,他和冉甲男一起去索尼考察,让他触动很深的一次交流,是与索尼旗下一个极具独立气质的子公司。该公司参与开发的一部电影当年正上映,名叫《银翼杀手2049》,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这家公司给予维伦纽瓦很大的创作空间,保留了作者气质。几年后,维伦纽瓦拍出《沙丘》和《沙丘2》,已被视为好莱坞最受期待的“未来大师”。
编剧孙小杭看到,索尼这样的大制片公司,在拍摄商业大片和超英电影的同时,也在孕育独立电影和艺术片。“我觉得他们懂文化,懂艺术和商业的关系。艺术片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保持文化活性,也能赢得尊重。而到了某个阶段,作者性的创作者或许能反哺商业。”他说。
那次见闻让孙小杭相信,好莱坞不会死掉,只会更新。
“我们不能轻言‘好莱坞完蛋了’之类的话,超英电影依然有可能还有未来,那要看美国同行自我革命的努力。”王红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