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7 | 来源: 美国之音/看中国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居民可支配收入太低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
愿意为孩子花钱是父母的生物学本能。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而15-64岁劳动力占比则相反。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中国0-14岁儿童占比从1982年的33%降到2023年的13%,从而导致15-64岁劳动力占比从62%提高到2004-2023年的72-75%,而国际社会占64-66%。相对于内需市场,中国“额外过剩”了上亿劳动力,靠出口提供就业,这是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安全的。中美贸易战后,中国产品占美国进口的比例从2017年的21.6%降至2023年的13.9%,也导致中国的就业难,尤其是青年失业率攀升。
由于家庭规模缩小减少了家庭刚需,加上劳动力“额外过剩”,造成了所谓的“低人权优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从1982年的62%(国际正常标准)降至现在的43%。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太少,政府掌握太多资源,因此中国政府有能力进行产业补贴。
独生子女的家长担心养老,于是减少消费、存钱养老。与此同时,政府、企业和富人也保持着高储蓄率。因此,2018-2022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45%(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而除中国外的世界作为整体只有23%,欧盟、美国分别只有25%、19%。
2009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二十一世纪》发表题为《独生子女政策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困局》的论文,指出中国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导致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将爆发中美贸易战。我当时建议停止计划生育,将经济从依赖出口转向依赖内需,但中国当局却不采纳。
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的43%,使得主流家庭连养一个孩子都有困难,加上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全部破产。可以说,中国是以断子绝孙的惨重代价摧毁了美国等国的制造业,对两国是双输。
结论:中国必须将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60-70%的正常水平,才能提升生育率、发展内需、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