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19 | 來源: 谷雨數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但問題是,相同的才學和努力程度,這份差事的性價比較低。
根據麥可思2016屆大學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本科畢業伍年後,無論院校層次,從事互聯網、計算機、經營管理等行業,平均月收入也可達到1萬5以上。當然,名校碩士畢業,起薪更高。
單從收入上看,還超過了大學教師。那麼,何必當初花4—6年的時間,天天泡在實驗室,讀完壹個博士呢?
不少“青椒”覺得,讀博,變成了壹種報應。
02
擺在博士面前的大山
高校教師低收入的情形不限於西部,甚至在沿海發達地區也存在。
浙江是壹個典型。
與大家的印象不同,浙江省屬高校的教師待遇整體很低——博士從教後,月收入伍六千很常見,也不乏每月收入叁肆千元的案例。
浙江壹高校青年教師在社交媒體上曬出工作條 | 來源麥可思研究
還有壹位浙江省屬高校的教師,分享了自己的收入組成:“學校每個月給肆千,學院給壹千,這樣算下來壹年有六萬。其次,年終獎高的時候有4—5萬,這樣壹年工資純到手大概在11萬。”
因此,常見的情況是,手握博士學位的浙江高校老師,每月工資時常不如校園裡的保潔阿姨和安保大哥,更比不上浙江中小學的老師們。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曾披露的數據,2020年,全省高中在編教師人均工資收入超過19萬元。由於整體更高的公積金、房補與年終績效,杭州等地的小學老師,年收入也常在20萬以上。
浙江只是縮影,問題由來已久。海外學者於2012年發布的全球高校教師薪酬調查結果表明,28個調研國家中,中國高校教師的薪酬水平位列倒數第叁。
而那些傳說中補貼柒八拾萬,乃至百萬級的高級別人才引進呢?的確存在,但前提是你獲得了“優青”“傑青”等國家級人才項目。而為了搶到這樣的“帽子”,需要海外讀博、海外博後乃至海外從教數年,才有個別幸運兒得到頭銜,光榮回國。
但也不代表高枕無憂,極高的科研要求、不穩定的雇傭形式......眼前的大山還有很多。例如,年輕博士厭惡的“非升即走”政策。
很多時候,事業編制與高收入難以兼容。求職時,高校會給你兩個選項。想要收入高,就是臨時合同,身份可能是特聘教授/研究員,叁伍年後,成果表現不佳,或者“內部留用競爭激烈”,需要被辭退。
因此,部分理工科學校時常出現的現象是:“博導”只是臨時崗,頂著“特聘研究員”的身份工作。學生還沒畢業呢,導師沒達到留用條件,先走壹步。
廣東某高校曾被報道出類似的條款。據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道,2015年起,該高校以“特聘研究員”“師資博士後”等崗位名義,六年引進博士人才8000余人。但作為短期合同,學校極少提供留用機會,這導致辛辛苦苦為該校制造論文的博士們,兩叁年後依然會面臨解雇、繼續求職的局面。
有臨時崗位已經算佼佼者了。博士求職路上,還有多個挑戰,比如出身要求——本科來自“雙非”、叁本,北清博士也拒之門外。以及,年齡要求,逐步從35歲年齡限制,卡到32歲、30歲。
甚至有高校在2022年提出了28歲以下的博士年齡要求。要知道,博士畢業年限逐漸拉長,伍年畢業已是平均數。如果按部就班在國內讀完本碩博——很遺憾,年齡超標,許多高校已經不要你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