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和楼里的其他户相比,乍一看,这里没有太大不同,除了客厅里并排放着3~4张床,没有电视和沙发。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床头都有呼叫铃,厨房锅具也比一般要大,狭窄的卫生间里安装了扶手,这是最基础的适老化改造。唐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选择住进“灰色”机构的老人主要有三类:子女外出务工的留守老人或失能、丧偶老人,“总归是找不到人照顾自己,也住不起正规养老院”。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晓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面对庞大的失能老人群体,随着“421”型家庭结构已然形成,空巢家庭逐渐增多,个体家庭已很难承担起老人的长期照护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力量提供的专业照护服务明显不足,形成了“照料赤字”。
长护险顶层设计“宜早不宜迟”
如何解救被“捆绑”住的长期照护者?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必须建立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来兜底。
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被视为一种关键解决方案。自2016年以来,国家已启动了两轮长护险试点,目前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49个城市。据国家医保局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长护险参保人达到1.7亿,累计超200万人享受待遇,累计支出基金约650亿元,给失能人员家庭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
2024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医保局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用了同样表述。而在2021~2023年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都是“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今年去掉“试点”二字,被视为一个明确的信号:长护险制度将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多位受访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今年之内,国家层面或将出台关于长护险的顶层设计,具体的实施细则可能要等到明年。
从地方实践来看,长护险试点八年来,各地在推行时都很谨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覆盖范围很有限,多数试点城市只覆盖城镇职工,没有纳入城乡居民;二是主要筹资渠道是“走医保”,即直接从医保基金中按一定比例划转,没有形成独立筹资。
张盈华分析说,长护险推行最大的挑战是长尾风险,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继续发展,失能人口将越来越多,失能便由家庭风险逐步汇聚成社会风险,届时将难以预测政府要承担的支出规模到底会有多大。如果没有一开始把制度设计好,很容易给缴费人群和政府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因此,全世界范围内,只有荷兰、日本、德国、以色列、韩国等少数国家建立了长护险制度。
以德国为鉴,20世纪90年代建立长护险制度之后,缴费率由参保人总收入的1%一路升至今天超过3%。张盈华认为,和德国的“以支定收”不同,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由政府兜底,缴费标准一经确定,一般不会轻易向上调整。多位专家指出,这也是国家层面一直没有出台统一制度的原因所在。
“顶层设计出来前,地方试点也必然会比较谨慎。所以,当前大多数试点地区的长护险基金都出现大量结余,就是钱没能有效花出去,部分地方政府在有意识地控制支出。”张盈华进一步解释。
宁波是全国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家试点城市。80后干部严晶是宁波市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副处长,全面参与了宁波长护险制度的设计和落地工作。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率地说:“我们脑子里一直有一根弦,社会保险制度永远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所以在国家正式制度公布前,试点的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到时候就收不回来了。”
正基于这一考量,从2017年底正式试点算起,此后五年里,宁波长护险的覆盖对象只面向部分区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且限定为定点养老机构内的重度失能人员。“这种小口径试点确实存在不公平之处。”严晶解释,一方面,没有固定养老金收入、医保待遇又相对较差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未纳入保障,他们失能后的脆弱程度更高;另一方面,出于经济因素和传统养老观念,绝大多数老人并不在养老院里,现实中,长护险的受众面很窄。
严晶说,这五年,宁波市医保局内部一直在讨论要不要扩面,“到后期有点等不住了”。长护险制度的推行涉及到医保、民政、卫健、财政等多个部门,各类关于长护险试点的相关政策中都只提到了职工,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上的明确支持,不同部门在统筹沟通上遇到一定障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