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张盈华等人调研了49个试点城市在长护险运行时的地区差异,结果发现,截至2021年,在49个试点地区中,共有26个地区的长护险只覆盖城镇职工,有18个地区实现了职工和居民的全覆盖。
张盈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医保基金划转能力差异是试点地区受益面宽窄不一的客观原因之一。与职工医保相比,居民医保基金的结余相对更少,以2021年为例,数据可得的45个试点地区职工医保基金平均可支付月数是20.8个月,但居民医保基金平均只能负担8.4个月。2023年1月起,宁波开始实施长护险新规,成为省内率先实现职工和居民全覆盖的城市。
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未来长护险在国内全面推开后,不建议再分人群保障,职工和居民最好一体化推进,但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对一些居民医保基金自身吃紧的地区。
“全国各地的医保基金非常不平衡,长护险要想推向全国,如果资金来源一直是从医保基金划转,将不可持续,必须独立筹资,建立一个独立险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在2020年开启第二轮试点时,在国家层面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就提出长护险制度要“坚持独立运行,着眼于建立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推进”,明确了长护险作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之外的“第六险”地位,需要在医保之外额外征缴。
2023年9月12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区一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指导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但关键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各试点的长护险基金主要来自个人、单位和财政补贴,也有部分地区引入了福彩公益金。以宁波为例,目前按每人每年90元的定额标准独立筹资,在职职工由单位和个人各承担45元,职工个人承担部分直接从医保个人账户中代扣代缴。城乡居民个人承担30元,财政补贴60元。
郑秉文建议,当长护险推向全国时,可以和医保实行“一单征收”,相当于医保缴费时,在前端附加一部分单独作为长护险缴费,虽然用了医保的渠道和缴费基数,但长护险有自己的资金池和账册,独立管理。严晶也认为,“与基本医保同步参保缴费”在短期内或许是一种有效途径。“比如在宁波,如果现在要求城乡居民每人每年额外缴费30元给长护险,肯定很多人不愿意。而随着人们对长护险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未来,这可能就不再是个问题,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
多位专家指出,当前试点政策碎片化严重,不同地区的筹资方式与标准、待遇水平和服务项目等差异很大。以筹资水平为例,“有的地区规定每人每年12元,有的地区达到了180元,相差了十几倍,太过悬殊”。郑秉文说。
张盈华建议,未来最好全国“一把尺子”,比如以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缴费率的确定以当地大多数参保人员可承受为准,例如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2%~0.3%确定筹资标准,多渠道分担缴费,居民的个人缴费应比职工低一些,“筹资标准需要根据各年龄段的失能发生率、人口结构、筹资可负担性、制度财务可持续能力等多项要素测算,并形成科学的调整机制”。她还提醒,未来在全国铺开长护险,必须要在科学精算基础上,一方面,扩大“应保尽保”范围;另一方面,做好社保制度的“自平衡”,将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控制在社会和政府可承受界限内,防止陷入“供养型福利社会”的泥淖。
供养型福利社会,即“未富先老”,在经济发展水平尚低时步入老龄化社会,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失能群体待遇不高、工作一代税负却重的局面,而且由于缴费人群不断变小,待遇人群变大,缴费负担势必会加重,将使福利侵占社会资源并“挤出”生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