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泰富养老服务(江阴)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丽提到了另一种市场乱象:在一些试点城市,为了获客,很多定点企业主动提出“返点”优惠,比如政府给失能家庭购买的服务是每个月1500元,企业承诺划出一部分以现金形式返还给家属。这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不愿意“返点”的企业没有家属选,但“返点”之后企业的收益率进一步降低,更没有空间去提供好的服务。最终,认真做长护险服务的企业就选择退出这个市场,留下的都是想“吃政府补贴”的企业。
长护险成了一门热闹的生意。但多位受访医保局工作人员说,目前没有很好的监管办法,尤其是居家护理,场景具有一定私密性和封闭性,执法仪、红外成像仪、录音等都尝试过,但效果有限,服务人员、家属和失能老人三方很容易达成同盟。
冯文猛说,“制度落地前提是能提供充分和专业的上门养老服务,不能光有制度,服务却跟不上,长护险就会沦为空头支票”。他指出,当前的中国与日本当时不同,日本197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建立长护险制度时,整个养老服务市场已发展得相对成熟。而中国现在需要“两条腿同时迈”,既要建立制度,也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会经历一段艰难探索的时期,只能边做边试。
在张盈华看来,目前,0到1的突破已经完成,政策激励下,很多企业愿意进入长护服务市场,“不少家政公司都在做转型”。资本进入后的下一步,就是如何规范发展,提供与失能家庭需求匹配的专业化服务。
当下,供需失衡的另一个焦点是:长护险服务是否包括医疗护理。对很多重度失能家庭而言,压疮护理、更换鼻饲管或尿管才是刚需。王芳解释,很多重度失能老人,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皮肤受压,如果没有两三个小时翻一下身,或者尿不湿没及时更换,都会增加压疮风险,也就是皮肤大面积溃烂甚至坏死。一旦出现压疮,如果护理不当,很快就会加重。“没处理有几种原因,有的是‘小老人’照顾‘老老人’,老夫妻俩腿脚不便,不愿去医院折腾;有的是家属不想花钱;还有家属自己找来一个偏方,反而使压疮加重了,老人也痛苦。”
“我们非常愿意提供医疗服务,但苦于不具备医疗服务资质。资质的发放由卫健部门主管,卫健部门通常不愿给养老服务机构开这个口子,因此在多数试点城市,长护险只能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一位养老服务企业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只有在上海等少数几个地区,当地允许养老服务企业办护理站,以护理站的名义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这位负责人担心,如果机制上长期没有理顺,长护险定点企业满足不了失能家庭的刚需,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间就无法形成很强的黏性,整个市场就会越来越窄。“长护险作为一个杠杆,是为了撬动更大的养老服务市场,市场做大了,才有企业生存的空间,任何一家养老服务公司光靠长护险肯定是吃不饱的。”
根据2020年发布的《指导意见》,长护险提供的服务是“基本生活照料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但专家指出,试点地区对何谓“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及其与医保之间的边界,认知一直模糊不清。
近日,某试点城市提供的长护险服务包里新增了导尿、吸痰、造口护理、血糖监测等医疗服务项目。该地区医保局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几项都是医保部门一点点和当地卫健委谈判出来的。
杨丽希望,未来可以将长护险服务和卫健的家庭病床、民政的家庭养老床位联动起来。长护险每月最多为家属缓解20~30小时的照护压力,但联动以后,家庭养老可以安装适老智能设备进行24小时远程监护,家庭病床则有中心医生上门定期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她还建议,民政、卫健和医保三家应统筹出一套服务方案,对服务企业设定更高的专业化门槛,同时把各部门涉及的服务边界定好,让政策更好落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