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5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25日,在福建晋江市社会福利中心,长护险机构护理单位青鸟颐居(晋江)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人员为参保长护险的老人服务。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严肃的事
提供更好的服务前,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常为人所忽视:失能评估。
“失能评估相当于长护险基金支出的阀门,通过确定合理的评估标准,政府可以将制度保障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防止过泛或过窄。”张盈华说。
试点初期,各地纷纷自设标准。2021年8月,国家医保局会同民政部发布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评估指标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等3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但冯文猛指出,随着大家对长护险认识的深化及居民需求的变化,这套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在医疗健康方面的评估和指标构建上,目前在落地时,为不同等级的失能老人提供对应的医疗服务建议还存在改善空间。
多位专家建议借鉴日本经验。日本的“介护等级调查”有多个步骤:首先由地方政府委派的负责人进行家庭访问调查,包括生活机能、认知技能、社会活动等几十项,有一套算法在后台自动算出失能等级,进行“一次判定”。然后以“一次判定”结果为参考,在地方政府组织的介护认定审查会上,由保健、医疗、福利等多部门专家共同进行“二次判定”。
对通过评估的失能老人,日本会根据其失能状况制定专门的“介护服务计划书”,由政府指定居家护理服务公司的照护经理制定,护理员则根据计划书来提供服务。张盈华指出,“介护服务计划书”相当于定制化的“长护处方”。中国试点地区在推行长护险时很少会提供这种处方,也缺乏照护经理这类角色,评估和服务存在一定程度脱节。
一位长期研究失能评估的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制订照护计划也有利于后续监管,减少骗保。“也就是用服务的项目对评估结果交叉验证。如果评估认定老人的失能等级很重,在对应照护计划中要求提供喂饭服务,但后续回访时发现,没有给老人提供进食服务,这说明当初的评估可能是有问题的。”
多家受访企业发现,当前失能评估指标在执行中存在主观化问题,乱象频发。前述深耕长护服务的业内人士说,很多定点服务企业为了短期内抢占市场,会“养”一批销售,让他们主动“培训”老人如何通过长护险评估,比如假装无法独立穿衣、口齿不清、行动不便。每申请通过一个人,销售就能获得一单提成,有的提成高达上千元,销售为了获得更多提成,甚至会通过各种渠道买卖老人信息。“现实中,失能人员评定与政策待遇享受方面的误导性与骗保行为很普遍。”
多位专家指出,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在评估、服务、准入门槛和监管等多方面,都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立法规范。
这也是胡泳想呼吁的。他说,每个人最终会成为照护者,或被照护者,这是一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严肃的事。去年,父亲去世后,胡泳和母亲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旦母亲的身体出现任何别的问题,平衡就会被立刻打破,届时照护的负担只会更重。”胡泳说。
说到底,每个人都要思考:想要拥有一种怎样的晚年?或更直观地说,想要生活在什么样的味道中?
护理员都知道,如何判断一位老人是否得到充分照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闻气味,异味大,可以说明很多事,可能是排泄物没有及时清理、长期没洗头、房间垃圾不倒、床单没换、没开窗通风,甚至褥疮伤口化脓。由衰老导致的一切都可以在气味中被分辨,闻着这些味道的失能老人,也更深刻地理解老去意味着什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