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9 | 来源: 闲时花开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朱令铊中毒 | 字体: 小 中 大
▲小张和好友的聊天记录@网络
周某某的毒杀,和他的扭曲、变态、残忍、偏执的性格,有着极大关系。
但从心理深层分析,他对小张下此毒手,恰恰是他觉得小张背叛了他:
他肯定曾自恋地幻想过,那个替他主持公道、在中间不断调和、帮他打扫厕所的小张,能一直包容他迁就他维护他。
当小张在忍无可忍中,坚定地站到了其他两位室友身边,将周某某驱逐出宿舍,周某某认为这是小张对他的背叛。
小张作为寝室长,带头向学校提交的申请,让他再次陷入了被驱逐的命运(之前周某某因问题多多,就被调换过3次宿舍),他在恼羞成怒中,起了恶意和杀心。
这里面,依然有个残酷的认知:
心理扭曲的偏执者,从不会向内反思,只会向外归因。
谋杀,是恶的极致,是恨的投射,唯独没有自省与反思的影子。
对杀人犯心理暗区的扫描,绝非为了给杀人犯开脱,而是为了最后的呐喊和呼吁——
我看很多人在写湘潭大学投毒案时,都在规劝孩子们,如何搞好同学关系,如何体谅别人,如何避免矛盾。
受害人小张还不够懂事、体谅和大度吗?
他最后被杀害了。
写作者应该审视的原罪是:
规劝弱者,害怕强者。
这桩悲剧的最后漏洞,是没有更强大更有效力量的介入,而不是同寝室的人不够好。
在诸多媒体的报道中,27岁研究生、嫌疑人周某某,很早之前就陷入人际关系的危机中:
曾先后3次被其他宿舍的室友投诉驱赶,曾先后20多次和小张宿舍的室友发生矛盾,曾长久和周围人的关系不睦……
▲来自媒体的报道@网络
这样的一个人,哪怕他在读研究生,一看就知道是陷入了心理困境或精神危机的危险分子。
只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在面对这样一个极其危险的人时,都采取了什么有效而正当的措施?
我翻阅了诸多报道,没有看见哪篇报道说,学校或家长及时洞见周某某的异常,带他去看精神科,或见心理医生。
恰恰是,这种理所当然的无视,最后导致了投毒案的发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