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29 | 来源: 建设性意见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落马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两天到处都在传“新冠灭活疫苗之父”杨晓明落马的消息,本来是一条大快人心的反腐新闻,但牵涉到亿万人接种过的疫苗,愣是传得人心惶惶。
还有的报道更夸张,把灭活两个字也省掉,直接称呼他为“新冠疫苗之父”……
这就太离谱了啊……所谓“新冠灭活疫苗之父”的说法在医药界根本就不存在,即便非要强行顶一个人上去接住这头衔,杨晓明他也配不上啊。
第一,灭活疫苗的研发基本没有技术难度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一点是,研发新冠灭活疫苗是基本没有技术难度的,相应的,也并不存在什么科研意义上的“技术攻关”。
从头到尾,开发新冠灭活疫苗的困难都体现在资金投入门槛、生产能力门槛、监管政策门槛,唯独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因此,开发出新冠灭活疫苗根本算不上什么技术突破或者创新成果,这个项目里面没有任何人配得上“新冠灭活疫苗之父”的称谓。
开发新冠灭活疫苗最难最难的是你得有超级雄厚的资金,需要大把大把的数以十亿计的钱来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和建立生产线。而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生物依靠国家支持,是这个领域资金实力最雄厚的公司,他们做出来新冠灭活疫苗,简单来说就叫“人民币玩家”。
然后就是生产能力的门槛,你得有实力快速建立起能够供应上亿人使用的疫苗生产线,而且是符合GMP标准的生物药品生产线。国药集团原本就是这个领域的巨无霸,新冠疫苗的生产任务量虽然史无前例地高,但终究是个加班加点的琐碎活儿。
最后是监管政策的门槛,实验室开发出灭活疫苗很容易,但要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拿到临床试验批文、生产批文、疫苗(附条件)上市批文,绝非民间野生公司能做到的。
作为当前经验最为成熟、生产也最为容易的疫苗开发路线,灭活疫苗的开发实在是没什么可吹的原创贡献,因此一直以来医药学术界根本就没有推举过什么“新冠灭活疫苗之父”。
第二,重大科研成果不能归功于行政领导
即便是考虑到新冠灭活疫苗接种覆盖之广,出于政治考虑非要指认一名贡献最大的科研人员,那也肯定不会是杨晓明。
原因很简单,杨晓明是早就远离了科研一线的行政领导,并不是国药新冠疫苗开发项目的直接负责人。
以光明网2020年10月刊发的《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研发团队攻关纪实》报道为依据,疫情之初,作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公司董事长的杨晓明所做的工作是
“迅速指示上海子公司总经理夏小凯行动起来”;
“抄起手机拨通了武汉生物生物所总经理段凯的电话,让他们开干”;
“下定决心砸下十几个亿做新冠疫苗开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