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4-30 | 來源: 陌上美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其實加拿大的全民醫療就是這樣被弄得每況愈下的。北歐那種限制移民的國家,弄社會主義大福利,能撐得住。說白了,少些吃飯砸鍋的人,這些發達國家本土人的生活水平本該更高。本土人被這類負擔拖後腿,自己能享受到的醫療水平下降,沒先抱怨,反而是剛來不久的新移民,沒有看到對環境的感恩,而只有振振有詞的吐槽。
關於張敏的死因,最大因素恐怕還是要查壹下地下室氡氣是否超標,而不是怪罪加拿大的醫療系統。也許mRNA疫苗也打多了——也可能完全無關,筆者只是提供壹個可能性;因為注意到壹個細節,周某的文章提及他們家打了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不錯過的家庭,估計mRNA疫苗也不會少打。最關鍵的是,讓人看到,壹條年輕的生命,真是可以被活活累病、累死的。
讀過名校,並不意味著其他事情就自動都懂。看看周家妻子壹發病,首先找中醫的習慣,這如果不是為了省錢,那麼就是醫學知識不比普通高中生多的體現了。
而且發現有些人其實相當不愛學習。除了自己謀生必須學的那壹畝叁分的知識,和催孩子發奮圖強,其他事真的是能逃則逃的習慣。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習慣,非常不健康。
有過高學歷文憑,反而阻擋了繼續學習的動力。而且眼光不能擺正位置,嫌棄普通壹些的工作配不上自己的學歷,因此不出去工作給妻子減輕負擔。要換成印度(专题)移民,就去超市、麥當勞打工養家了。斯坦福教授Jay Bhattacharya的老爸是工程師,在90年代經濟不好的時候,便就去麥當勞打工度過失業潮。(參考前文)
最後來說說,什麼樣的人才適合移民美加。
沒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思想准備,不要移民。不學好英文,生活也不會比在中國好。無論合法非法來都壹樣,最後大概率掉入美加的某種_文圈子裡,越來越恨自己生活的美國加拿大。
周某被網民指出,在他老婆拼命賺錢養家時,他自己平常愛把時間花在發很多東升西降的東西。
女人,就是張敏這麼個好強能幹也聰明的人,也根本沒有沖破壓在自己頭頂那層障礙的想法,只知道往老黃牛任勞任怨自我盤剝的方向壹條道走到黑。
在個人層面,就表現成不敢走出家庭的牢籠,離婚帶著孩子們組建新家庭;在社會層面,就是群體表現成將就外界的各種高壓,把自己累死也不知道組織反抗。
不清楚張敏原生家庭是否起點不高,窮或者在農村機會少,大學在河南上的;老公北大博士體制內,在家庭地位上獲得自動主導權,盡管實際能力不如妻子。張敏如果是農村人,所受英文教育壹般不會太發達,但是雅思能考到9分托福接近滿分,吃苦耐勞能力非常人可比。願意生叁個娃這點,就比同齡女性不嬌氣太多。只是在大女兒5個月時候,就離開去出國留學,為了“學業事業”放棄家庭這種選擇,這是筆者看完此事想吐槽的壹點。
否則以她這般的能幹聰明和活力,拼成那位在清華被送進神經病院的女生那樣的出色程度(參考前文),應該不在話下。張敏適合來美國加拿大生活,老公本該在體制內壹輩子不要出來。
孩子蠻可憐,是無辜的。希望這個老公周某皈依基督教,如果真有網絡分析的那些問題,重新開始,把孩子養好。畢竟這叁個孩子只有靠爸爸這壹個至親了。
總之不要盲目移民,其實不少30以後移民,過的日子只像壹家有高學歷文憑的難民而已,生活質量怎麼可能高,血淋淋的教訓。
像這個華人家庭這樣准備不充分,30、40多歲為了孩子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是最需要事先客觀了解美國加拿大生活,獲取正確真實信息再決定的。
還有現在很多非法偷渡的,包括有的甚至離開孩子跑美國來,也特別需要社區建設,正確的引導。否則這家這類的悲劇還會不斷上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