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7 | 来源: 黑噪音 | 有5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近看到一位“海归”的吐槽。
在登上回国的飞机之前,她是英国顶级名校博士、著名企业雇员、行业精英,但飞机一落地回到亲戚中间,她就成了大家眼中一个可怜虫:35岁还没结婚生子,一个人漂泊海外,工作也并非体制内的。
因为国内的“成功”标准,她一个都不符合。工作又不是体制内的,又没什么权力,哪天失业了都不好说,工资再高有屁用?而且还没结婚,这就更惨了。再加上一条没生孩子,妈呀,都能看到这人晚年的凄惨境况了。
哪怕你走遍全世界,创造了再多价值,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都是白搭,亲戚们照样会戳得你脊梁骨都快断了。
所以我的标题还得再加一个词儿:除了升官发财,还有娶妻生子。
说到升官,我就想到中国运动员、艺术家与欧美的区别。
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的运动员退役都很早,能保持运动状态到35以上甚至40以上的凤毛麟角。但是反观外国运动员,我经常看到那种生了几个孩子还重新回去拿奖牌的,还有四十多甚至五十多还在继续奋战的。
而中国运动员的常态,是尽早拿金牌功成名就,然后去当官或者发财。
金牌只是垫脚石,权钱才是人生的尽头。
播音员也一样。像美国的拉里金、奥普拉这些名嘴,都干到很老了还在一线,但中国的播音员很多都是早早就转去当官了。
歌手,也差不多。虽然未必当官,但一直能潜心于专业的,很少。这次《歌手2024》里面,那些老歌手一听就知道根本没有精进过业务,都是在吃老本或者混迹圈子赚钱。我听了那英和孙楠的演唱,真的惨不忍听,KTV水平都不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大发其财、名誉满身。
很多歌手成名后根本不需要也没精力练嗓,因为精力都在搞关系、沽名钓誉方面。
作家、导演……很多行业都一样,创造力枯竭总是非常早。许多写作者的尽头就是当作协主席之类的官员,吃写作的体制饭。像国外很多作家导演八九十岁还在搞创新的,我真没见过。
今年94岁的导演伊斯特伍德,正在拍摄他创新意味十足的新片。
从以上就能看出来中国人普遍的一种价值观或者思维方式,就是停留在升官发财。这种观念太重,所以对专业的精进和追求、对内心幸福的寻觅就像是傻子才干的事。
升官,要的是权力;发财,追求的是物质欲。所以在中国很少看到专才变老了以后还是专才,后来大多都转了领导岗。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比钱还要好;如果没升官的机会,那发发财也可以。但除了这两样,再没其他了,比如“热爱”。-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