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7 | 來源: 谷雨星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大家好,我是玉瑩。
今天是父親節,先祝所有認真努力為家庭付出的爸爸們節日快樂!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姆認為,跟母親孕育生命的無條件之愛比起來,父愛的愛是有條件的愛:
「和母親代表著容納、情感、內部世界不同,父親代表外部世界,及其秩序。」父愛如山,有壓迫,卻充滿著深厚的力量。
■這本書享譽全球,評分高達9分,成為後續研究的來源。
但就像今天冷清清的父親節壹樣,父愛總是充滿著缺席。
前段時間,壹個很奇怪的詞語從短視頻平台火出了圈——「嗲子文學」: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但好像又隔著壹層屏障,「父子如君臣,伴父如伴虎」。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有兩次分離,壹次是與母體的分離,壹次是與父親的精神分離。
那麼,跟母愛不同的父愛,如何影響孩子?在孩子成人的兩次分化中,什麼才是「足夠好的父親」呢?
*文末有父親節電影推薦,別忘了領。
「父愛饑渴」
先做壹個簡單的心理測試: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有時候急切需要壹位導師,在關鍵時刻為自己指點迷津,甚至保護自己?
如果是的話,TA是否通常以壹種「男性長者」的形象出現在你腦海?
這就是被保護、被陪伴、被指導的父職需求,在壹個人身上的再現。那些從嬰幼兒時期、童年時期、青春期等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會重復再現,提示著缺失。
「父愛饑渴」是壹個心理學名詞,早在1980年,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家J.M. Herzog就提出了父愛饑渴(Father Hunger),在後來專門探討父愛饑渴的專著中,他這樣解釋父親在孩子養育過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方式,提供了壹種充滿興奮的經驗,即作為必要的腳手架讓孩子發展出自我意識,以及作為孩子未來創傷的潛在緩沖。
父親如此重要,但他為什麼不在場呢?在提供心理咨詢師們的壹線分析之前,我先給大家提供幾組數據:
1994年,根據壹項研究顯示,美國的父親每天和孩子在壹起的時間平均為7分鍾。
到了2012年,另壹項針對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1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顯示,現代社會的父親們花了更多時間和孩子在壹起——平均每天的時間約1小時。-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