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7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聿文視界:高考並未減緩中國社會不平等的加劇 https://t.co/0RJO4v6pHS—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June 17, 2024
編者按:這是鄧聿文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注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今年是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47年,本月上旬有1342萬人參加了高考,比去年增加了51萬人,據說是中國史上最“卷”高考。是不是史上最“卷”的壹次,其實還難說,因為中國77年恢復高考後,當年有570萬人報名參加,而錄取人數只有27.8萬人,錄取比例不到5%,就競爭的激烈程度而言,比今年更甚。78年高考的競爭程度也要超過今年。
不過,不考慮這兩年——中國大學停招了10年,77和78兩年高考某種程度上可算是高考恢復後的過渡階段——今年所謂的史上最“卷”高考也許只是起步,有論者從出生人數推斷,2006至2016年是中國的壹個生育高峰階段,這個階段出生的孩子在未來10年面臨高考,屆時每壹年參加高考的人數都將打破今年的最高記錄。
“魚躍龍門”改變寒門子弟命運
高考在中國被看作改變命運的機會,這話在絕對意義上是對的。事實上,不但在中國,在任何實行類似高考制度的國家,都如此。因為壹個人完成了中學階段的教育,面臨著接受大學階段的教育,如果他進入了大學就讀,表明他今後肆年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大學和中學,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學習階段,進入大學,預示著壹個人的成年。壹般來說,接受過大學教育和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此後的人生會有顯著差別。
但高考和改變命運連結起來,在中國比起其他國家更明顯,尤其在早期。上世紀80年代,中國流行著壹個口號,知識改變命運,實際說的是高考改變命運。壹個人考上大學,被稱為“魚躍龍門”,如果他出身農民,將擺脫農民身份,進入城裡;如果他出身工人,將擺脫工人身份。他們都會當作國家的後備幹部,吃皇糧,衣食無憂。這無論於個人還是家族,都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用俗話說,光宗耀祖。
壹個人只是通過了高考,其人生際遇就有如此顯著的改變,根源在於中國是個高度不平等的社會。由於社會的總資源有限,人口又那麼多,平均分配到每個人就少,因此,誰擁有特權,成為特權階層的壹員,就能得到超過社會平均數多得多的資源。而要躋身特權階層,社會需要壹個選拔機制,古代的科舉制和今天的高考,起到的就是為國家遴選人才的功能,它決定誰可以進入特權階層的起碼資格。
中共將特權制普遍化和等級化
中共統治中國後,不但全盤繼承了過去的特權制,還由於生產力沒有得到大發展,同時人口進壹步膨脹,國家的特權體系被進壹步固化、擴大化、普遍化並等級化。在整個國家特權化後,出於選拔人才進而穩固政權的考慮,也需要且必須為工農等下等階級的子弟開辟壹條上升通道,所以高考制度相對顯得公平,表面上對所有階層出身的考生都壹視同仁,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被認為是中國最公正和公平的考試,從而成為幾乎所有人都能認可和接受的壹項制度。
客觀來看,高考自恢復以來,確實為許多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強化了社會的等級制和特權制。這個階段持續了15年左右,到90年代中期結束。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及所帶來的個體自由度的擴大,以及人們擇業觀念的改變和擇業途徑的拓寬,再加上財政負擔的加重,中共開始甩包袱,大學畢業不再和包分配掛鉤,也即國家不再將大學生作為後備幹部培養,這就使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以後高校又擴招,上大學的門檻降低,進入了某種程度的普惠化。雖然高考競爭依然激烈,但大學對人們的吸引力減弱,不再像過去那樣顯得神聖。
這並不是說高考從此不能改變人的命運,但確實比起恢復高考後的早中期來,對許多通過高考這座橋的大學生來說,原來所期待的上了大學後前程似錦的機率大為下降,他們現在要經過更多的個人奮斗才可能使命運有很大改變。這本來是社會進步的壹個表現。然而,問題在於,這種改變命運的機率的下降,更多落在來自城市的中下層尤其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身上。此乃表明,社會不平等的現象並沒有因為高考的實行,在階層和城鄉間有縮小,甚至還在擴大。
教育資源失衡日益嚴重
究其原因,出在整個國家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包括大學和中學,在地區、城鄉和階層的配置比過去更畸形。大城市比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比小城市、小城市比農村,更能獲得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北京、天津、上海叁地,不但高校的數量排在全國前列,好大學的數量更占前叁,其他省市沒得比,叁地高考的錄取率特別是好大學的錄取率,比全國其他地區要高得多,而像廣東、山東這樣的經濟大省,由於省內大學的數量相對其人口不是很多,錄取率在全國排名反而靠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