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28 | 來源: 潮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還我漂亮鼻子,還我媽生鼻,還我小翹鼻……”這個夏天,網絡梗“還我媽生鼻”火出圈了。
網紅秦新宇疑似在歐雅醫療美容機構整形鼻子失敗,維權6個月無果。7月24日,他為維權創作的歌曲《還我媽生鼻》意外走紅。隨即,大量網友跑到涉事機構門前打卡。通過娛樂化的形式,涉事機構得以曝光,維權也被推進。7月28日,秦新宇更新事件進展稱,機構已作出回復,也許事情馬上就會迎來公平的結果,希望大家停止玩梗。
網紅秦新宇為維權制作的歌曲《還我媽生鼻》在互聯網上出圈,讓維權得以推進。圖源:QQ音樂
壹個網絡熱梗,引發社會對醫美消費糾紛維權的廣泛關注。網友陌陌(化名)說,如果壹個有眾多粉絲的網紅,醫美消費維權過程都如此曲折,普通人想維權又將遭遇什麼呢?
近日,潮新聞記者對話曾進行醫美消費維權的相關網友、專家、律師,壹探醫美消費維權困境。
“多病”的醫美行業,誰來醫你
“壹直以來,醫療美容都是高風險、多糾紛的行業。”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在接受潮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2023年6月曾聯合發布《國內醫美消費維權輿情報告(2023)》,報告顯示,2023年1至5月醫美行業維權輿情總計90769條。據第壹財經2023年啟動的《誰正在侵害你的權益?》問卷調查,2022年至2023年,醫美是涉及糾紛最多的領域之壹。
據消費電子雜志近日報道,消費服務保障平台消費保數據顯示,醫美行業主要投訴問題集中在退款糾紛、虛假宣傳、服務態度差、手術失敗、售後服務欠缺等方面,且相關投訴逐漸增長。新華網日前更是連發叁篇評論,直指“黑醫美躲進農村招搖撞騙”“輕醫美成風險重災區”“用容貌焦慮誘導青少年整容”等問題。
糾紛高發,或與這壹行自身亂象橫生有關。正如《寫給大家的醫美指南》壹書對醫美行業的評價:“從過去‘野蠻生長’到如今規范化發展歷經20余年……我們時時刻刻見證著美的創造與毀滅。”
機構證照不全、人員資質不足、產品渠道不明、效果難以評估、服務質量和消費者預期差距較大……中消協2022年根據相關投訴數據剖析的醫美行業痛點,在當下依然存在。
“不少醫美機構和從業人員缺乏誠信守法意識,醫美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導致醫美糾紛時有發生。”陳音江說,有的醫美機構缺乏統壹管理制度,從業人員不嚴格遵守行業操作規范;有的醫美機構為了招攬業務,故意通過虛假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有的醫美機構沒有完備的售後服務體系,發生糾紛後找各種理由推卸責任。
至今,“黑醫美”現象仍較為普遍。不少網友遭遇的受騙經歷中,醫美托化身按摩店隔壁床位的顧客大媽,醫美套路藏進熟人口碑,殺豬盤瞄上防騙意識薄弱的消費者。據《經濟參考報》近日調查報道,“黑醫美”還有加速下沉、滲透縣鄉的趨勢。
在這樣的醫美環境下,普通人想維權,會經歷什麼?
醫美消費維權,到底難在哪?
潮新聞記者發現,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醫美維權”關鍵詞,彈出的醫美消費者的曝光帖和求助帖不計其數。
據光明網此前報道,2021年11月,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消費者吳女士於麗珠妝品店做皮秒及針筒提皮醫美項目留下疤痕,且壹年多後仍未消除。2023年初,她要求門店退款賠償,並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然而維權過程中,店家否認曾為吳女士提供皮秒和提皮服務,且無法提供吳女士的消費詳單。吳女士未曾留存相關證據,因此遭遇了取證和舉證的難題。經過市場監管部門先後組織的5次調解,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店家退還吳女士部分消費費用1.5萬元,吳女士出具收據,同意此事件終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