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09 | 来源: 特正经的张某某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开学一周了。
聊一聊“一个班级,班委是必需的吗”。本准备随意一写,哪知越写越长。但我自知它是有价值的,值得你读完并试图理解。
【一】
我不知道其它国家中小学班级是否有班委干部、班级怎样管理。——据说很多国家没有班委,班级运行是自主式、平行式(而非阶层式)。
还据说很多国家没有评优、评先进之类的方式,学生之间主要靠自身水平来确定自身民间江湖地位,而不由官方确定。
我仔细想过,他们那样的方式有巨大优点:
平行式管理,就没有上下级。比如不会出现班长比副班长、劳动委员更“高级”的实态和心理。
没有官方统一、硬性标准,就不会被外界的这个标准划分成三六九等,分数高的,跑得快的,长得漂亮的,笑得疯狂的,谁比谁更厉害、更优等啊?
没有精细排名甚至没有排名,就不会被排名按在地上摩擦。大家似乎都一样,不会老是在无数种名目的无数次排名下被虐得垂头丧气,觉得自己是傻瓜、是笨蛋、怎么就这样差劲、人生真是没意思。
于是,只要学生脸皮足够厚,又没有人能对他们颐指气使,那么他们就永远能找到自己的优点,一天到晚盲目自信、得意洋洋——俗称“生命飞扬”。
如果天天给考试的高分发奖,却又没有“笑声最大奖”,那个比第一名少三分的最爱笑的学生早晚可能就不爱笑甚至笑不出来了。——这有意思吗?我觉得没意思。
在我的了解中,中国古代的书院也是没有班委干部的,事务一般由先生们安排,学生之间是平行的,没有相互管辖权。
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除了读书,啥班委干部都不是,也没见哪个班委来打扰他们整天暧昧、扣他们迟到分或作业未完成分。
所以我在标题里写上“现代、中国”。
要谈中国班级的班委干部起源,应该会倒溯至前苏联的学制,应该是一种半军事化模式。此处不多说。常常地,班委干部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可能变形到什么程度,也不必多说。
【二】
其实远不只开学一周。从假期中接手新生算起,已三个星期。——补课是一个超敏感话题,你懂的,所以在假期里我一直保持静默,只字不提。
现在说说。毕竟已经正式开学好多天了,“曾经补课”时效已过,不再敏感。
总之,我重新做班主任,也已经做了好长一段时间了。
如果不要求时间上整天和教室捆在一起、如果允许我按我自己的模式管理,我是一个愿意做班主任的人:
一、能更加名正言顺深入学生。非班主任,有时候不太适宜和学生联系太紧密,首先确实名不正言不顺;其次要顾及班主任和家长。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越俎代庖有点讨人嫌。比如作为非班主任,我几乎无法开口教育家长应该怎样更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怕他们反问我一句“你谁啊?”
二、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的理念具象化。比如,能不能无须动不动呵斥学生而同样达到管理和教育效果?能不能让学生在较为松弛温和的氛围中取得同样的学业成绩,并符合学校的管理评估?**能不能实现一些别人觉得毫无意义甚至大逆不道但我觉得其实非常重要的东西?**——我想验证我的一些观念是不是空中楼阁、不切实际。
三、我想让我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活得较为轻松、较为愉快、多少有点幸福感,而不那么严格、严苛、严酷,不需要整天诚惶诚恐、整天动辄得咎、整天看人脸色调整姿势。15岁到18岁,多好的年华啊,他们能不能真的像书里写的、歌里唱的那样,是花季,是雨季,是明媚阳光下的奋斗激情——而不是雷雨天气里咬牙切齿的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偷光、目不窥园、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哪怕是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下,不吃那些极可能本不必吃的苦,真的不能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说得高大上一点,做班主任,能给孩子(哪怕是别人家的娃,但他们都是同一个国家的花朵、未来建设者)撑一把伞,去稍稍抵挡一下这个应试时代的恶性竞争,而不是自己化身为暴风聚雨、电闪雷鸣。-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