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6 | 來源: Lola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北京之外,所有的城市和人心要向著它,而各地又必須模仿它建造出壹個自己的“中心”,用來輻射近處的人,以確保這嚴絲合縫的統治。
2024/9/28 初次搭乘新幹線
CDT 檔案卡
在搭乘新幹線的途中,還是清晨,有壹些時間還沒有完全蘇醒過來,我在半夢半醒之間讀高銀,他寫道:
叁千裡山河欲搖身變為首爾
到處有輝煌盛典
所有城市亦步亦趨
恐後爭先
要成為紐約
成為各種“中心”乃至假冒的“中心”
我要說
處處都淪為丑陋無恥的“中心”
這首詩何其的突兀,突兀地出現在我的現實裡。而我已經離思考那個問題太久太久。
我壹直在使用的個人簡介是,“來自邊疆地區的年輕人”,但我已經很久不提邊疆了,除了很少的時候寫到它們,作為我壹個人的歷史。而此刻的我,仿佛漂浮在世界中,沒有原先那種被釘住的感覺,所以覺得陌生了起來。
高銀這首詩叫作《我的邊陲如今在何方》,有種古代詩人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錯覺,但是他如此地憂傷。然而這歷史又太過龐大,籠罩得詩人抬不起頭來。
我想我能深刻明白這種感受,雖然我已經離它很遠——但實際上又不算太遠,甚至那邊陲壹直在我的心裡,所以我反復書寫它。我的過去是由它而生成的,但是因為過去壹直身在其面,從未像現在這樣遙遠地、由外部注視它。
從義務教育開始學習地理、歷史,我們都知道有壹個“中心”,雖然我們從未到過。那個中心渺茫得翻過幾重山都看不到,但它就是盤亙在教科書上,要你依靠所有的想象去完成對它的構建,也接納它無聲的掠奪——接受自己和故鄉完全地被當成壹個客體,我們真正所處的地方,被輕輕地描述成“邊疆”。
孩童時期我就從內心發出過疑問,但村裡的老師尚不能解答,並且他自己也沒能去過那所謂的“中心”。只是像條件反射般話鋒壹轉,當即告誡我,長大後壹定要去到那裡。去那裡做什麼?那話語聽起來仿佛壹種宗教的朝聖啟示,至於其他的什麼,根本不重要。
很多年以後,我第壹次、且唯壹壹次去北京,我慶幸自己已不再是為了老師的使命去的,但仍然不能阻止我對這座城市產生莫名的厭惡。我曾經說過,那之後霧霾就成為了我對於北京的政治恐怖想象的壹種隱喻,我無法忽視巨大的陰影籠罩在它的上空,進而使它發狂,拼命向其他城市和人民進行掠奪。
我想這厭惡包含著巨大的恐懼,恐懼它會吞吃每壹個千裡迢迢從“邊疆”到達“中心”的人們,就如同我。於是我千裡迢迢離開了北京,並記掛著在那裡討生活的人。
再看高銀這首詩,寫得讓人震驚,它如此直白而清晰地預言了另壹個國家、另壹些城市和人民的命運。在北京之外,所有的城市和人心要向著它,而各地又必須模仿它建造出壹個自己的“中心”,用來輻射近處的人,以確保這嚴絲合縫的統治。
我搬去騰沖那壹年,從滇西邊境要抵達省會昆明,困難重重,大巴換高鐵,足足要走壹天。我的傈僳朋友住在真正的邊境,獨龍江的峽谷之中,他形容昆明是“省城”,我才頓悟,這又是壹個“中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