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7 | 來源: 華爾街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流向中國初創企業的風投資金銳減,正促使中國政府更多地參與培育本國科技行業,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戰略可能不利於中國在技術上追趕西方。
在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並采取行動規避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風險之後,曾在疫情前助推中國科技行業繁榮的私募市場風投資金(包括美國資金)已經枯竭。初創企業早期階段融資規模降至將近拾年來的最低水平,境外基金的投資降幅尤其大。
據來自Dealogic的信息,截至10月初,今年以來境內外風投基金在華投資約6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0%。2023年和今年迄今,境外投資者的在華投資幾乎枯竭,而在2018年至2022年期間平均每年投資約140億美元。
作為回應,中國政府正通過各種資金融通載體加大參與力度,這進壹步鞏固了政府在中國科技領域的角色。投資者稱,現在,注入科技初創企業的投資大部分是來自政府的資金,隨著中國試圖在缺乏美國資金和技術的情況下實現繁榮發展,政府支持的孵化器數量激增。
在政府敦促下,中國的銀行機構(許多都是國有銀行)正加大對初創企業的放貸力度。過去,中國銀行業往往避免放款給初創企業,畢竟,初創企業通常缺乏獲得大額貸款所需的傳統抵押品。如今,更多的中國銀行機構接受專利和商標作為抵押品,這種不尋常的融資方式使它們得以推進放貸工作。
據來自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信息,在中國,此類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叁年間年增長率超過40%,到2023年達到1,170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同比又增長了57%。
戰略咨詢公司Asia Group中國區主任林漢升表示,政府提供的資金是穩定的資本,而且往往比私營部門現在所能提供的資金數額更大。他說,挑戰在於,政府實體很少具備識別科技行業贏家的能力。
投資者表示,政府資金通常對虧損的容忍度較低,並且往往不願支持中國突破創新壁壘所需的那種有非凡目標但風險較高的企業,而是傾向於把資金投向更安全的企業。
中國此前曾將國家資金注入半導體或飛機發動機等受青睞行業,但結果喜憂參半。據中國官員稱,在某些案例中,數以拾億美元計的資金被浪費或通過欺詐被挪用。
由於AI初創企業必須遵守中國的言論自由限制,政府的強力幹預已經威脅到AI的發展速度。
研究機構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在最近的壹份報告中表示,隨著外國資金不再投資中國科技企業,“中國的創新優勢面臨被嚴重削弱的風險”。
中國國務院沒有回應置評請求。在9月份的壹次高層會議上,國務院強調了風險投資對創新的重要性,承諾解決初創企業融資瓶頸和退出相關問題。
硅谷模式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专题)已誓言要培育半導體、AI和生物技術等資本密集型行業中有前途的企業,他認為這些行業對中國的增長至關重要。此類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
直到幾年前,私募資金還大量湧入中國。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中國部門和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等知名企業為從電子商務到網約車等領域的初創企業提供了資金,被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和規模數以拾億美元計的退出套現潛力所吸引。
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21年,風投基金在中國投資了420億美元,達成了逾2,400筆交易。許多中國初創企業當時正成為獨角獸企業,即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非上市公司,這讓人們覺得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科技中心。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扼殺了壹些興趣。中國政府對螞蟻集團(Ant Group)等民營企業的監管整治以及經濟停滯不前進壹步打擊了信心。
金沙江創業投資(GSR Ventures)合伙人David Yin表示,很多資金已經流回美國。Yin稱,與拾年前相比,現在投資中國變得更加困難,那時阿裡巴巴集團(Alibaba Group Holding)、騰訊控股(Tencent Holdings)和拼多多(Pinduoduo)等公司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和互動方式。
為了支持低迷的股市,中國政府凍結了國內首次公開募股(IPO),關閉了資金退出投資的壹個傳統途徑。盡管在出台了壹系列新的經濟刺激措施後,過去壹周市場出現了反彈,但策略師們不確定這波漲勢能否持續下去。
金融數據提供商萬得(Wind)的數據顯示,今年截至9月份,企業通過在中國國內股市IPO僅籌集了68億美元,同比下降85%,約為同期在美國上市企業籌資額的伍分之壹。-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