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7 | 來源: 驚蟄青年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每次在午餐飯點時分路過寫字樓附近的自選餐廳,人們餐盤裡稀疏的菜量總讓我生出荒謬的感受。
也許是肆伍條豆角、叁肆片白菜、壹小塊排骨或者紅燒肉、壹小撮毛豆燒雞,或許再加壹小勺西紅柿炒雞蛋。每壹樣菜的分量實在太少,以至於它們各自孤零零地癱在偌大的白色塑料餐盤上,看起來可有可無。
夾菜的矜持,在稱重餐廳裡練出來了。(圖/順順)
人們坐在明亮的餐廳裡,煞有介事地吃著以克為單位的快餐,這讓我想起卓別林在黑白電影裡用刀叉吃壹只靴子的場景。
沒有嘗試過這類自選稱重快餐的人,大概很難理解壹個打工人在午餐上的步步為營,不僅要營養均衡,還要控制在可接受的打工餐預算裡。
這幾年,自選稱重的餐飲模式在城市寫字樓和工作園區大量鋪開,從前是麻辣燙、麻辣香鍋,如今社區食堂、快餐店也加入其中,實際上就是從前的盒飯變成了自己打菜,並以克數算錢。在上海, 50克的菜均價是3.6元到5.6元,這意味著壹斤菜的價格在36到56元之間。
被刺的打工人,依然對稱重餐廳愛得深沉。(圖/順順)
壹個願打,壹個願挨。讓打工人從被刺客到成為回頭客,自選稱重餐廳自有緊緊拴住打工人的合理之處。實際上,也並不是它真的有多貴,而是打工人的恩格爾系數發出警報——壹份來自後浪研究所的《2023年打工人幹飯報告》指出,上海打工人工作餐支出占收入3成。
在萬物皆可量化的時代,自選稱重餐廳培養了人們對食物重量與金錢的高度敏感,不僅從另壹個角度杜絕了食物浪費,還指向了壹種“柒分飽”的新現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