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08 | 來源: 大紀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嚴重的地震、颶風等自然災害可造成建築物的倒塌,其主要原因是,建築水泥的抗損傷能力不夠。近期,美國研發出壹種仿生水泥,比普通水泥的抗損傷能力高出5倍。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土木與環境系研究人員受人體皮質骨結構的啟發,開發了壹種仿生水泥材料,比傳統水泥更不容易出現裂縫或突然失效,其抗損傷能力是標准水泥材料的5.6倍。
皮質骨(cortical bone),又稱密質骨(compact bone),是形成骨骼的兩種骨組織之壹。皮質骨提供骨骼的壹些主要功能,例如支撐身體、保護器官以及釋放以鈣為主的化學成分。皮質骨形成了大多數骨頭的皮質,同時也比松質骨(cancellous bone)更為緊密堅硬。人體骨骼有80%重量是皮質骨。
皮質骨擁有致密外殼可提供強度抵抗骨折,它由致密的管狀骨組成,內部含有多個管狀小孔,下方則有大量互連接的網絡通道。
研究人員發現,皮質骨雖然有脆弱的地方讓裂紋快速擴展,但它可以通過內外機制(大量網絡通道)表現出優異的斷裂韌性,還能防止(幹涉)骨頭的裂縫出現進壹步擴展(裂縫延遲擴展)。
利用這壹結構原理,他們利用混合3D列印和鑄造方法制作出了類皮質骨的仿生水泥。
他們在水泥漿中加入了圓柱形和橢圓形的管(孔隙率40%),使其與擴散的裂縫相互作用,然後進行壓力和拉力測試。結果顯示,有橢圓形和圓形孔洞的水泥的斷裂韌性,比普通水泥高出3.1倍和5.6倍,遠超過去在水泥中摻雜纖維、砂漿和韌性膏體的性能。(延伸閱讀:溫哥華發明“打印房” 建築成本驟降9成)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找到壹種量化無序的新方法,可以用於量化無序的建築材料,以便了解影響材質的應力、脆性和延展性的主要原因,並從中開發更多、更好的新型材料,以增強建築的性能,解決傳統材料存在斷裂韌性不足的問題。
2023年5月烏克蘭西部城市利沃夫第壹所使用混凝土3D列印建造的學校。(Yuriy Dyachyshyn/AFP)
普林斯頓大學土木與環境系副教授雷薩‧莫伊尼(Reza Moini)對該校的新聞室表示,“人們預計使用空心管時,材料的抗裂能力會降低,但我們了解到通過利用管的幾何形狀、尺寸、形狀和方向,可以促進裂紋與管的相互作用,且在不犧牲另壹種特性的情況下增強另壹種特性。”
莫伊尼接著說,“我們透過斷裂力學、統計力學的原理,達到改善材料的基本性能,同時透過統計學將不規則材料或擾動進行量化,讓原本無序的材料變得可以客制化。這種客制化幫助我們更方便對材料進行設計,並將其用於制造民用基礎設施上。”
該研究成果9月10日發表在《先進材料》期刊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