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0 | 來源: 紐約時報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世界貿易組織和華盛頓智庫的最新報告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可能迅速破壞全球貿易。由於在海運航道中的關鍵地位,台灣海峽局勢已經成為壹個“全球性問題”。https://t.co/3z8SNVYcr9—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October 11, 2024
由集裝箱船和油輪組成的全球系統每天將數百億美元的產品運往世界各地,該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運作流暢且不會為人所注意。但在世界上的壹些地方,航線經過狹窄的海峽或運河,在這些地理上的咽喉要道,壹起孤立的中斷就可能會威脅到大部分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行。
其中之壹就是台灣海峽,這壹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160公裡的水域已成為全球各國的重要航道。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壹項新研究發現,世界上超過伍分之壹的海運貿易都要通過這條海峽,2022年(可獲得數據的最近壹年),價值2.45萬億美元的能源、電子產品、礦產和其他貨物從台灣海峽經過。
這壹研究結果意義重大,因為台灣海峽是台灣和中國地緣政治爭端的中心,中國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壹部分。研究人員表示,中國封鎖或軍事行動導致的海峽交通中斷可能會對全球貨物流動,尤其是中國經濟產生巨大影響。
上述估計出爐之際,地緣政治正在顛覆多年來人們對全球貿易態勢相對滿意的態度。烏克蘭和中東的戰爭以及大流行時期的封鎖已經改變了全球貿易格局,讓消費者意識到,世界上壹個地區的中斷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另壹個地區的經濟活動。
世界貿易組織在周肆發布的壹份報告中表示,全球貿易的步伐壹直在加快,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和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會拖累全球貿易。
該組織表示,尤其是在全球石油生產中心中東地區,沖突不斷擴大可能會擾亂航道,推高油價。這可能會使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加難以進口他們所依賴的能源、食品和其他產品,價格也會變得更加昂貴。
總部設在日內瓦的該組織表示,預計2024年,全球商品貿易將增長2.7%,略高於此前的預測,2025年將增長3%。這壹增長是在2023年的收縮之後出現的,當時由於通脹加劇和利率上升,全球貿易下降了1.1%。
該組織表示,自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出現了全球貿易沿著政治路線分裂的跡象。根據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情況,政治觀點相似的國家之間的貿易比政治觀點不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快4%。
世貿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阿拉表示,該組織仍對貿易可能遭遇的挫折保持警惕,“特別是在中東那樣的地區,沖突可能升級。對卷入其中的國家來說,影響可能最為嚴重,但也可能間接影響全球能源成本和航運路線,”她還說。
從去年年底開始,也門胡塞叛軍對紅海和亞丁灣商船的襲擊促使許多船只繞道非洲南端,增加了壹周或更多時間的航程。紅海和亞丁灣的貿易約占全球貿易的15%。
2023年早些時候,由於幹旱限制了可以通過巴拿馬運河的船只數量,全球航運交通也重新洗牌。在這些中斷期間,運輸成本有所上升,盡管仍遠低於大流行期間的高點。
2021年3月,壹艘集裝箱船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導致交通堵塞六天。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估計表明,台灣海峽在全球貿易中所占的比例甚至比上述渠道都要大。參與台灣海峽研究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力量項目研究員馬修·富納奧勒表示,該地區的緊張局勢是“壹個全球性問題”。
任何圍繞台灣的事件,如入侵或封鎖,“都將從根本上擾亂正常的貿易狀態,這將對許多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他說。
通過將全球船舶交通與國家層面的貿易數據關聯起來,研究人員提供了所謂台灣海峽貿易量首次嚴謹的學術估算。除了台灣本身,他們發現,最容易受到海峽中斷影響的經濟體是中國,中國每年通過台灣海峽的貿易額達1.3萬億美元。這些貨物中的大部分是中國進口的石油、金屬、鐵礦石和其他原材料,以及電子元件,這些都供應給中國的發電廠和工廠。
研究人員計算出,台灣海峽是日本和韓國近叁分之壹的進口和大約肆分之壹的出口的通道。澳大利亞近27%的出口也要經過該海峽,主要是鐵礦石、煤炭和液化天然氣等大宗商品。
在貿易往來最依賴台灣海峽的伍個國家中,有肆個是非洲國家。僅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就有約70%的出口通過該海峽,主要是銅、鈷和其他金屬。許多中東國家30%以上的出口都要經過台灣海峽,它們為中國提供燃料。
“我們突然壹下警覺起來,貿易流動是復雜的,但它們在這些戰略瓶頸處收窄了,”富納奧勒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