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0-16 | 來源: 華爾街日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最新壹輪軍事威懾表明,台海沖突的風險正在上升,而這可能不利於中國政府重建對中國經濟信心的努力。
中國政府最近確實打出了“火箭炮”,但並不是備受期待的重振經濟火箭炮,而是旨在震懾台北方面的武力展示。
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海警周壹在台灣周圍水域和空域進行了“全天候”軍事演習。這次武力展示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發出的警告。中國政府認為賴清德是堅定的台獨支持者。
中國共產黨從未實際統治過台灣,但中共領導人將台灣視為叛離省份。台灣人對中國的最新行動似乎並不在意。我們的台北記者王若羽(Joyu Wang)稱,台灣民眾沒有什麼擔憂跡象。台灣基准股指上漲,機場和港口依然正常運營。
在中國大陸,此次名為“聯合利劍”(Joint Sword)的軍演贏得了贊譽,但也引發些許擔憂。
中國開展這次大規模軍演,正值習近平的經濟團隊力圖重建投資者和商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之際。
中國最新壹輪軍事威懾表明,台海沖突的風險正在上升,而這可能不利於上述重建信心的努力,並繼續令本就對中國疲軟經濟憂心忡忡的全球投資者和跨國公司望而卻步。
耐心漸失
多年來,中國政府的對台戰略的核心特點是不可預測。這要說到大概20年前中國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Anti-Secession Law)。這部法律列出了武統台灣的條件。台灣正式宣布獨立是其中壹個明確條件。
根據該法律,壹個更為模糊的條件是中國領導層認定“和平統壹的可能性完全喪失”。中國政府從未明確這些可能性是什麼,以及“完全喪失”的意思是什麼。
這種模糊是想給中國爭取時間和空間,為最終統壹台灣做好准備。如今,隨著北京方面對台北方面加大武力威懾,許多人擔心習近平對何時收復台灣可能已越來越沒有耐心。
這些天,全球企業董事會經常提到的壹個問題是,中國是否會對台灣采取軍事行動,以分散中國公眾對國內經濟困境的關注。如果是這樣,他們擔心美國和壹些盟友可能也會卷入與中國的沖突。
無論他們得出什麼結論,全球許多首席執行官考慮在華業務時,都不得不將這種可能性納入考量。
周壹,北京壹家購物中心外,壹名男子在觀看關於中國舉行環台軍演的新聞節目。
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至少壹些分析師認為,收復台灣的打算也可以解釋中國政府在扶持經濟方面為何采取保守做法:盡管政府最近采取了壹些措施,但似乎算不上采取大規模刺激來拯救經濟增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確保中國不會過於偏離通過建立全面產業鏈來強化經濟的現有計劃。
中國問題專家吉米·古德裡奇(Jimmy Goodrich)在加州大學全球沖突與合作研究所(UC Institute on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發表的壹份報告中寫道,中國的“堡壘經濟”戰略“旨在增強國家自給自足能力和抵御外部沖擊的韌性,最終使國家能夠應對包括長時間武裝沖突在內的‘極端情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