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6 | 来源: 第一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财政是中国经济矛盾的总根源。”11月28日,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2024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金融峰会”上如是说。

在他看来,经济研究主要是关注经济的增长、波动和风险问题,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熨平经济波动以及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天然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通过减税降费和扩大支出形成投资并扩大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理顺,将有利于微观主体积极性的发挥,经济增长将明显提振;财政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来降低经济波动;财政还可以防范化解房地产和金融风险。尤其是理解中国经济,金融、土地、社保和国资的背后都是财政,与财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非常直接地影响经济,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核心枢纽是财政,近年来,影响经济的核心就是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从财政视角看宏观,财政就是中国经济矛盾的总根源。”罗志恒称。
“从另一个维度,财政服务改革、发展、稳定,财政自身要深化改革,同时推动其他领域改革。改革需要付出成本代价,一般由财政买单;财政服务建设和发展;财政支出对外用于国防外交等维持外部稳定,对内公共安全支出等维持内部稳定。”
伴随总规模达12万亿元的空前化债方案进入落地阶段,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走势和政策重点备受关注。罗志恒认为,站在当前时点,中国经济相比去年有着两个不同,一是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减少,可以轻装上阵,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也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着眼长远去谋划经济和重塑税基;二是特朗普当选可能带来新的外部冲击。
当然,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人口周期决定了房地产再难回到过去,但这种影响经历过2021年以来的持续冲击,未来对经济的影响总体会更加温和,对经济增长、财政税收等最剧烈的冲击已经过去。
在此背景下,既要通过加大政策力度对冲外部冲击引发的外需下行,又要通过大力度的改革释放内需。只要内部经济增长上去了,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改善了,外部的压力是能够化解的。这里的核心是财政政策,既要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又要继续保交楼,同时改革也涉及到财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样,财政就把影响明年中国经济的三个因素串联起来了。
罗志恒强调,短期流动性风险缓解并不意味着债务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中国经济主线在2025年将面临“2+1”的局面,即应对房地产风险和特朗普冲击。同时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从多方面优化财政政策理念并采取具体举措,包括突破3%赤字率、改变财政政策之锚、改革专项债制度、强化民生支出、成立房地产稳定基金等。
长期视角:中国经济所处阶段的周期性、结构性、外部性
“5年化解12万亿元隐性债务,这一次我们做了大力度的化债,这极大地缓解了地方债务的流动性风险,但是需要考虑的是,5年和10年后会不会需要再进行一轮化债?这就是说我们还要从根本上化解风险,这需要债务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化解流动性风险。”罗志恒认为,需要从更长期的维度来看待中国经济,才能找到解决根本问题的答案。
回顾来看,近十几年来,每个阶段的经济运行都有一条主线,2008年-2011年是国际金融危机与“4万亿刺激”,2012-2015年是“三期”叠加,2016-2019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贸易摩擦,2020-2022年是疫情冲击。到了2023年-2024年,房地产和地方债务开始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线。
债务问题并非现在才有,为什么2023年以来变得如此突出?罗志恒强调,这背后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市场下行带动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大幅下滑,而地方政府可支配的财力有限,偿债能力下降了,同时还需要增加债务,风险自然就凸显出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