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7 | 来源: 医学界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儿童结核病大多隐匿发展、难以诊断,临床医生如何有效诊疗?
“我们最近在关注儿童结核病,发现很多过往被漏诊、误诊的病例……”11月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主动联系“医学界”,讲述了她的临床发现。
几乎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最新报告,结核病再度成为传染病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2023年全球新增确诊病例820万例,创下1995年开启全球监测以来的最高纪录。
浙大儿院感染科主治医师李嫣认为,虽然我国儿童结核病防控取得一定成效,但疾病负担仍然较重。“秋季开学后,收到好几例反复发烧的转院患儿,结果在我们这儿被确诊结核病。”
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接触史追踪困难,儿童结核病大多隐匿发展,很难做到因症就诊。每次遇到不明原因发热或咳嗽的孩子,黄丽素等医生都格外小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开展科室讨论。图源/受访者
隐匿感染者
结核病患儿童童(化名),就是差点被“漏掉”的孩子。
1个月前,他没有明显诱因的开始发热,最高烧到38.9℃,时不时干咳几声。父母带他到当地医院就诊。综合检查显示,白细胞、CRP高,胸部CT提示右肺中叶实变伴肺不张。
当地医生最初考虑是重症肺炎,开了头孢他啶、阿奇霉素静滴。用药5天后,童童的体温稍有好转。
“像这种发烧、咳嗽一周多,影像学提示大叶性肺炎,临床往往首先考虑支原体等非典型性病原体感染。”李嫣解释。
但当地医生心存怀疑。童童用药后一直没有完全好转,仍有阵发性咳嗽,他们建议转至浙大儿院进一步问诊。
黄丽素介绍,在浙大儿院,针对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或咳嗽,且经过常规抗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的患儿,就会考虑排查结核病,“因为非典型的儿童结核病在临床非常多见。”
相较于成年人,儿童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多样,0-12个月的患儿和10岁以上患儿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普遍缺乏咳嗽、发热、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等。
“我们遇到过只咳嗽不发烧的患儿,还有只发烧但没其他症状的。”李嫣对一名体形消瘦的结核病患儿印象深刻,家里人一直以为他是脾胃不好,喂过不少开胃药。
发现不易,临床漏诊、误诊随之增加。WHO在2023年版“消除儿童和青少年结核病路线图”中指出,15岁以下儿童结核病的误诊、漏诊率达40%,5岁以下者甚至高达69%。
一项针对温州地区324例学龄期儿童结核病患儿的分析显示,明确诊断最长时间为6个月,延误诊断132例(占40.7%)。
延迟发现意味着延迟治疗,患者可能在环境内长期排菌,使群体传播危险性大大增加。
浙大儿院目前接诊的儿童结核患者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5岁以下幼儿和10-16岁。“前者是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低。后者则是因为社交活动增多,学校、课外班等密闭场所内的接触风险增高,导致感染风险上升。”黄丽素说。
“2017年,我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患者83万例,新发学生患者例数占全国4.87%。从数据看,虽然校园不是肺结核的高发地,但学校发生结核病疫情影响面大,容易构成公共卫生事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高谦在其文章中指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