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07 | 来源: 文化纵横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近年来,在博士生培养上,导生关系对博士教育,乃至博士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广受关注。实际上,师生关系的风格与特定的学科文化有关。那么,不同的学科文化,给博士生的发展会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本文根据在知识生产活动中,对空间和资源的依赖程度差异,将美国大学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化学(硬学科)和英语(软学科)分为都市型学科和田园型学科。化学是典型的都市型学科,其知识生产活动对空间和资源具有强依赖,形成了以实验为主导的研究方法,并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形成了“实验室文化”。因此,化学学科对博士生的学徒式培养过程就如同“木匠” “电工”的成长过程。因此,在化学学科里,导师不仅是指导者,也是项目主管、经费提供者、规则制定者,是施加压力的人,是督促者,是任务分派者。
相比之下,英语是典型的田园型学科,其知识生产活动对空间和资源的依赖较弱,更多体现为个体学者的智识思考和独立探究。由于学科在文化认同上缺乏集体一致性,对智识隔离具有高度容忍性,因而是趋异型学科。研究与写作多是学者个体独立探索的过程,因此更倾心于寂寞的理念和个体学者的单打独斗,而不是团队合作研究;知识生产更多涉及到个体主观的阐释与理解,而不是客观的数据统计或实验分析。
作者指出,不同学科师生关系的结构给博士教育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在美国,英语学科以及其他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是修业年限过长。因此需要增强师生互动,提供支持性的结构化环境。而化学学科及其他理工科也因师生关系的高度依赖问题,出现了“博士生是导师的廉价劳动力”的说法。因此需要努力让博士生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学术社会化,并获得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本文原载《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原题为《博士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学科文化视角的解读》,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博士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学科文化视角的解读
博士教育实践的落脚点是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不少研究证实,师生关系是影响博士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对博士生的就读体验和满意度、学术社会化、学业完成年限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博士生的职业准备和发展。
西方国家对博士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大体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从总体上分析师生关系,更多侧重个体化背景下(比如性别、种族等)师生关系的特点。美国学者富克斯(Fox)的实证调查指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导师与博士生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82%的女教师、76%的男教师),也有教师认为两者是“同事”关系(9.4%的女教师,12.7%的男教师),认为两者是普通师生关系的比例非常低(女教师3.6%,男教师3%)。第二种思路尝试基于学科分析师生互动,指出不同学科博士生选择导师的方式及其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存在学科差异。
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文献看,围绕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本科阶段,对博士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则凤毛麟角。有限的研究多通过问卷调查对师生关系进行总体分类,如宋晓平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师生互动关系处于“高度合作+一定程度强势指导”和“高度合作+一定程度尊重学生观点和意见”时,更有利于推进博士生的科研进展。
总之,现有研究大多注重从人际或个体角度分析师生关系,专门从学科视角进行的研究实属少见。值得关注的是,从冯蓉、牟晖的研究得知,尽管从总体上看不同学科博士生较为趋同地认为导学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指导关系”,但不同学科的认可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历史学的比例最高为89.1%,理学为67.2%。然而,不同学科的师生关系呈现何种差异以及为何会呈现差异,是国内外研究尚未涉及的。
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美国一所研究型大学(下文简称R大学)的35位博士生导师进行访谈,选择化学(硬学科)和英语(软学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学科情境下师生关系的差异,并从学科文化的理论视角阐释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
▍学科文化
博士教育中的师生互动受到了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文化、机构文化、学科文化、个体特质、性别等,但是几乎所有受访教师均宣称学科以无所不在的方式定义了他们的指导实践和作为学者的专业认同。因此,学科文化是理解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