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17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2月15日,《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新书发布暨探索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编撰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共编制了1978-2022年连续45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是继2013、2015、2018、2020年版之后的第五本有关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专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体现出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宏观经济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该书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存量财富积累取得的非凡成就,并借此描绘了一个形象更立体、 颗粒度更细的宏观中国;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展示了中国厚实的“家底”,为后续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代表研究团队,在研讨会上对外发布该书的主要内容。张晓晶在研讨会现场重点介绍了这本书的四大发现。
第一,财富积累展现出中国存量赶超的非凡成就。近代以来,“求富求强”是中国摆脱落后挨打、走向现代化的主基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财富呈现历史性跃升,社会净财富由1978年的2.1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773.9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4.4%,老百姓由此真正获得了“经济的幸福”。中美财富比较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的存量(财富)赶超明显快于流量(GDP)赶超。未来看,随着GDP增速趋缓,中国的存量赶超也将放慢,需要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实现持续赶超,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宏观财富分配展现出“藏富于民”的总体态势。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财富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居民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13.0%,到2000年首次超过50%,再到2022年的62.4%,呈现出“藏富于民”的宏观分配总体格局。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净资产由1978年的1.4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0万亿元,其中国有股权占比由1978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50%左右。中国政府部门财富在全社会财富中的占比,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是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但2022年仍超过三分之一,这既反映了我国制度性优势——能更好地应对风险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意味着未来的宏观财富分配存在着优化提升空间。
第三,中国资产积累与负债积累呈现同步特征,但在未来也可能出现分离。一方面,1978—2022年中国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5%和15.9%,体现出资产-负债扩张的同步性。虽然负债增速略高于资产增速,但总资产远远大于总负债,从而最终保有较大规模的净资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中国资产-负债扩张也可能出现分离。“同步”意味着负债积累的同时有相应的资产积累,因此不必过于担心债务风险;“分离”则意味着传统发展模式到了转型的时候,大量负债积累可能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因而并不对应着资产形成,或将导致债务风险加大。为此,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第四,从资产负债表视角看房地产财富的长期演进规律,有力驳斥了中国房地产“顶峰论”。根据长时段的各国资产负债表数据,自18世纪以来,房地产(房产+地产)价值占社会净资产的比重大体处于攀升态势,二战以来尤甚。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房地产价值占社会净资产比重基本在50%左右,甚至更高,而中国还不到40%。考虑到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人对于“有家得有房”的执念,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发展或将推高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空间,中国房地产“顶峰论”站不住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