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3 | 来源: 中时新闻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据公众号“毒sir财经”报道,中产作为经济大环境的晴雨表,与其相关的一切消费走势,都可以“以小见大”。在大陆钢琴市场崩盘后,中产父母发现:卖琴的倒了,教琴的跑了,学琴的哭了。
前不久才上市的苹果手机iPhone16遇冷,首周销售不过3700万台,连备货量的50%都达不到,比苹果15上市时少了12%,一大半还囤积在黄牛手中。苹果手机的热度并非刚刚才开始退减,近几年大陆国产品牌不断崛起的中高端产品线,正迅速蚕食著苹果原有的市占率。
但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苹果手机的主力消费群“精英中产”们不愿为之买单了。
无独有偶,精英中产还有一个不愿为之买单的就是“钢琴教育”。
仅2023年,大陆国内就将近三分之一的琴行和培训机构关门大吉,与之相关的两大主体钢琴制造厂商的销售额都有大幅度降低。
仿佛一夜之间,卖琴的跑路,教琴的失业,学琴的失踪,“钢琴行业遇冷”也一下子冲上了热搜。
其实,无论是钢琴行业的低迷,还是苹果手机的滞销,种种迹象都和一个群体有关,那就是“精英中产”,而他们正在慢慢消失。
何为精英中产?
某位经济学家曾这样解释过,中产是一群遇上了好时代的人,他们赶上了经济腾飞的快车,在学历最具含金量的时候,要么进入了一个好的行业,要么就是进了大厂,身价也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水涨船高。
他们模仿著富人穿名牌,贷款买高级的学区房,拼命鸡娃(不断地给孩子打“鸡血”,让孩子对学习始终如一地保持高亢的热情)只为了想把孩子托举到更高的阶层,为此不惜砸钱、耗精力,为的就是想把鸡娃教育变成精英教育。
网友宁先生就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为了不让女儿落在起跑线上,四岁就将孩子送去学钢琴,七岁时,孩子能独立看谱弹琴,他一度以为女儿是不输于郎朗的天才,可是随著学业的加重,女儿似乎也失去了钢琴的天赋和喜爱。
5万多(人民币,下同)的钢琴,7年的陪伴,宁先生也曾心有不甘,但随著学琴造成的矛盾越来越大,再加上又置换了学区房,巨额的贷款又成了压在宁先生身上的巨大枷锁。
宁先生收入并不低,新冠疫情前他是业务骨干,轻轻松松年薪过百万人民币,可一切都随著公司业务的缩水而改变。
妻子是家庭主妇,没有合理的收入。
宁先生也想过重新找工作,可是人到中年,再加上目前的就业状况并不好,他知道,家庭的体面都靠著他的工资在支撑,一旦他的收入受到影响,貌似幸福的生活就轻易被打碎。
这也是很多中产家庭面临的现状,他们享受过时代的红利,拥有著令人羡慕的工作,物质条件和幸福和谐的家庭。
但把他们放入时代的洪流中,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弱的,一次失业就能让外表花团锦簇的生活打回原形。
家长费钱,孩子费时间,最后却落得两头埋怨,思虑再三,宁先生还是叫停了女儿的钢琴课,谁知退费时,竟被机构告知只能退费60%。
宁先生有些生气,可是机构的负责人说道:能退费60%已经很好了,我们很多同行直接锁门宣布倒闭,根本不会处理顾客的尾款。
宁先生知道负责人讲得是事实,小区附近曾经有数家钢琴教育机构,多的时候走个两三步就能看见一家。
每逢夏日,琴行还会在小区的广场搭上演出台,孩子们穿著礼服和西装,一个一个轮流认真地演奏著,而台下也会挤满陪同的家长。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琴行一家一家倒闭了,而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据《每日新闻报道》,仅2023年,大陆一二线城市倒闭了将近7000家琴行,接近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而根据大陆国内制造业巨头珠江钢琴的年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营收同比减少了31.47%,净利润下跌了近九成。
同期的海伦钢琴更惨,前三个季度9个月不仅没有净利润,反而还亏损了9000万。
钢琴卖不掉,老师也招不到学生,2016年从普通师范院校音乐系毕业出来的马老师对此深有感触。-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