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1-15 | News by: 美国之音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中国急推“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内循环打通堵点还是方便既得利益者垄断资源? https://t.co/KRyo24P6bW—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January 15, 2025
中国近日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指引,力促各地政府落实。分析人士指出,这项政策标榜“全国一盘棋”,旨在打通“内循环”经济的堵点,以促进内需、提振投资,同时为可能升级的美中贸易战2.0预作准备。然而,对于政策的执行效果,企业界和学者仍持保留态度,质疑其是否会走向计划经济的老路。
对在中国跨省市经营的企业主而言,各地不一的标准或规章制度是让他们头痛的投资障碍之一。中共早自2013年底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就一再部署“全国统一大市场”,而这“全国一盘棋”的建设即意在解决内地经商的大小“堵点”。
中国市场的分割化
但具体有哪些“堵点”呢?位于台北的工业总会大陆处处长黄健群举例,大型企业在设立登记或申请产品上市时,例如药品审批、知识产权或专利认证,只要跨越省市,就可能遇到不同的标准或申请流程。最繁琐的情况是,每更换一个省市就需要重新办理一次,极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和时间消耗。
此外,他提到,即便是小银行储户跨省市提领款项,都可能因手续费问题受到影响。这种“分割化”现象成为中国市场的“堵点”,直接影响企业主的投资决策,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与地方保护主义密切相关。
黄健群还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山东的青岛啤酒虽然声名远播,但在北京市场却难以畅销。原因在于,北京市政府更倾向保护本地的燕京啤酒,以避免对地方税收产生不利影响。
他进一步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200多个地级市就像被分割成了200多家独立公司,彼此竞争激烈。对于依赖“分灶吃饭”的地方政府来说,保护本地的竞争优势不仅有助于留住更多税收,也能支撑地方财政。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是否会积极配合“统一大市场”的政策实施,仍然存疑。尤其是对于长期依赖地方关系发展的企业主来说,他们可能担忧,这项新政会让多年的经营网络在一夜之间失去价值。
备战美中2.0贸易战?
继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于2022年3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后,中国发改委于今年1月7日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通知,其内容总计八章55条,涉及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市场监管等多项制度的全国统一。
对此进展,黄健群认为,这“全国一盘棋”新政赶在特朗普1月20日就任前落地,也恐有为中国“内循环”经济加持的意味,因其“外循环”经济恐因美中两国再起的2.0贸易战而受阻。
黄健群告诉美国之音:“北京政府它在做好今年美中贸易战加大的一个准备,它要加速内循环的力度,所以,你去看各单位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就是说怎么样让内需的力道加大,统一大市场……它涉及很多方面,但它根源还是为了促进企业投资。”
黄健群表示,若产品能在中国卖得动,企业就有意愿加大投资,而当中国消费者的收入得到保障,他们才会更愿意花钱消费,从而带动内需市场或“内循环”的发展。这正是中国推动“统一大市场”、整合生产要素的核心目的之一。然而,这一政策的落地执行将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复杂性,其最终成效也将取决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因为中央政府在强调公平竞争的同时,又需要地方政府实现自我财政平衡,这种矛盾或许难以彻底解决,导致“中央政策一套、地方执行另一套”的顽疾难以根除。
中国经济转型痛点多
位于上海的谋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Automobility Ltd)执行长罗威(Bill Russo)则认为,中国推动“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是为经济转型铺路,通过消除现有的“裙带利益关系”和过度投资等弊端,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一举措旨在让中国经济走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未来发展轨道。
罗威告诉美国之音:“我认为,这意在重启(中国的)市场结构概念,亦即,中国不再是增长型经济,而逐渐进入成熟经济的阶段,但问题是,这转型过程将非常困难。”
他说,中国的经济不再只能靠地方政府卖地或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必须放手让市场主导,换言之,企业要有竞争力才能生存下来,不能再寄生在“裙带关系式的资本主义”下,而目前企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和过度内卷的问题也要有效解决,才能让中国经济未来更健全发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