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8 | 来源: 夜读文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明王朝一段持久繁荣的黄金时代,当属万历皇帝“亲政”后的三十八年。
这三十八年里,虽说万历帝大多数时间,都在躲猫猫“怠政”,群臣们也拉帮结派狠掐,朝堂上荒唐事一箩筐,但毕竟继承了张居正改革留下的雄厚家业,国民经济依然高速发展。从繁华的商品经济到“万历三大征”的霸气武功,乃至百花齐放的科技文化,桩桩撑起后世国人的骄傲。
这样一个“万历中兴”的时代,正如“血烦”明朝的武侠大师金庸,那声服气好评:“(万历年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
但叫人唏嘘之处,也正在于此:为什么这样一个拥有“万历中兴”辉煌的大明朝,坐拥如此“先进富强”的家业,却为何会随着万历四十八年“萨尔浒战役”的悲催战败,国势就骤然一路走跌,各种天灾人祸一股脑砸来,把这之前还“中兴”的大明朝,彻底“砸”进了亡国的深渊里。从强盛到衰亡,“反转”为何来得如此快?
或许,下面这几桩“万历中兴”时代,煌煌史册中着墨不多的奇怪现象,却能给这个问题,一些发人深省的答案。
奇怪现象1:外贸发达,国库空虚
“万历中兴”时的外贸财富有多惊人?以西班牙史料的记载,单一个菲律宾马尼拉,万历年间每年就有200万比索银币输入明朝,加拿大经济学家弗兰克估算说,整个万历年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都被中国人赚走了。当时的欧洲商人,还为此发出了一句羡慕吐槽:“中国皇帝(万历)完全可以用白银砌一座宫殿”。
这话要让万历听见,不知得什么感想:朕修个宫殿都差钱,你还要朕用白银砌宫殿?
但这景象,才是一桩咄咄怪事:别看明朝外贸赚尽全世界的钱,但“万历中兴”年间的大明朝廷,却真收不来多少钱。几个海港的关税收入,每年也不过三四万两白银,一边是白银汹涌而来,一边是大明国库空虚,穷得掉渣。为何会有这怪事?政策体制等方面原因很多,一个直接原因,却是实实在在:走私泛滥。
比起“嘉靖大倭乱”时代刀头舔血的走私买卖来,“万历中兴”时的走私,却是“和平”套路:官商勾结。以《明经世文编》《泾林续记》等史料记载,在当时外贸繁荣的广州,老实纳税的商人,无不受尽官府盘剥。反而是那些走私船舶,只要给官府交足“保护费”,就能打着“合法”旗号捞钱,一艘走私船至少赚数万两白银,“其报官纳税者不过十之一二”,其他钱财全被各级官吏层层扒皮瓜分。
发展到“万历中兴”晚期,诸如广州这些黄金口岸,早已形成了一整套“配合默契”的腐败系统,一级级给走私团伙打保护伞。哪怕七品芝麻县令,也能“盖安座而得,无薄书刑杖之劳”。简直是躺着数钱花。大明朝的历任两广总督,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单是万历年间的两广总督何士晋,四年间就从这“配合默契”的操作里,狂捞白银三四十万两。再有钱的王朝,也经不住蛀虫们这么吃啊!
可这些蛀虫,何尝不是“万历怠政”养出来的恶果?
奇怪现象:2:“奇葩奏折”泛滥
“万历怠政”最严重的几年,缺了的官都不补,以至于六部尚书缺了三个,六部侍郎缺了十个,言官御史缺了九十四个,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级别官员缺了六十六个,简直各级衙门都缺官。在职的官员们,一人扛好几个岗位是常事。那他们是不是都很忙?嗯,忙着写奏折。
写奏折这事,自从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就是高度重视。明朝官员写奏折,原本有严格的格式体例要求,说几件事就用几句话,坚决不能讲废话。明初名臣茹太素,就曾因奏折废话太多,被朱元璋打得死去活来。可倘若朱元璋看到“万历中兴”年间明朝官员们的奏折,恐怕会扛起几米长大刀在路上:“万历中兴”时的另一桩咄咄怪事,就是这每天扎堆的“奇葩奏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