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0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果不是周末做飯找開瓶器時,在櫃子裡看到了壹瓶來路不明的“牡蠣阿膠凝膠糖果”,裴珍到現在也發現不了婆婆在直播間買了“保健品”。
自從在早市掃了自稱是某知名乳企工作人員的微信贰維碼,裴珍的婆婆李芳就壹步步陷入售賣保健品的微信私域直播,在紅包和話術引導下,壹個月花費2000多元,購買了多款號稱具有保健功能的產品。這些所謂的保健品,有的是山寨知名品牌,有的完全是“叁無”產品,然而在直播間主播口中,這些產品都具有保健、預防,甚至治療疾病的神奇功效。
李芳的遭遇遠非個例。近兩年,保健品領域的直播帶貨興起,老年人成為被“收割”的重要對象。如今,套路老年人從公域直播走向私域直播,下沉到更隱秘的角落。《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許多家庭發現老人陷入私域直播後,勸說老人、維權投訴的過程非常困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私域直播與傳統保健品營銷方式相比,成本低、效率高,在小眾和封閉的消費場景中,責任的界定與治理是壹個復雜而重要的命題。多位受訪者認為,被直播間套路“收割”的背後,是老年人未被滿足的健康需求以及隱秘的心理困境。
圖/視覺中國
微信群內的圈套
今年1月2日晚,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區,李芳面對老伴、兒媳,攤開了近百頁密密麻麻的聽課筆記和在直播間花費2000多元購買的產品。過去壹個多月裡,每天早上6點半、下午2點半、晚上7點,李芳幾乎沒有落下,會在這叁個時間點觀看有關保健品的直播,每次直播壹個多小時。
壹切要回溯到去年11月的壹天。在距離小區不到壹公裡的早市上,李芳看到了壹個自稱是某知名乳企工作人員開設的攤位,對方稱“微信掃碼壹塊錢,就可以在商品中任選壹件”。11月,北京的天氣逐漸變冷,李芳選擇了毛線帽子。自掃碼開始,針對她的套路就開始了。
首先,參加“壹元購”活動必須掃碼添加該工作人員的微信。添加微信後,李芳還需要發送語音消息,介紹自己的年齡、住址等信息,對方回復並將她拉入答題和直播活動群。工作人員告知她,這是壹項專門為65歲以上的北京退休老年人舉辦的“關愛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微信群內每天的直播課程和養生答題互動,參與答題可獲紅包,聽完直播課程並把筆記發送給工作人員,也能獲得幾分錢到幾塊錢的紅包,連續學習還可獲得額外獎勵。李芳壹開始就明白,這壹活動的核心是推銷產品,她參與也是為了拿獎勵。李芳的老伴對此頗為不滿:“每天中午逛公園後,都得趕回家看直播。”
這些直播課程通常依托於微信小程序“鵝直播”,直播鏈接僅分享給微信群內的老年人,有時效限制,外人無法進入群聊,也無法直接觀看。
李芳給記者分享了鏈接,《中國新聞周刊》連續幾天觀看了微信群內的直播,發現直播中的套路並不新鮮,和電視保健品廣告區別不大,甚至有壹些直播是提前錄好的視頻回放,還為老年人配上了字幕。視頻中,壹些自稱是專家的人士從講解醫學知識開始,最終引導到某款具體產品。主播往往聲稱產品有特殊功效,而直播間內產品的價格也相對低廉,勸老年人趕緊下單。-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