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4 | 來源: 界面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2024年,脫口秀影響力愈發顯著,已然成為人們表達情感、宣泄壓力、探討社會議題的重要媒介。那些熟悉的脫口秀演員再次進入觀眾視野,他們用幽默消解刻板,將調侃解構荒誕,以壹種別樣的方式回應著當下的關切。
不僅限於電視節目的舞台,脫口秀的觸角早已深入社交平台與短視頻領域。在這些更為碎片化的媒介中,段子成為新的傳播載體,與文學、音樂、影視的跨界結合,也賦予了這壹形式更新的表達維度。這壹曾在小眾地下文化中生長的藝術,如今躋身主流,成為解讀當代生活的文化符號。它承繼幽默的傳統,也以自身的方式回應著當下社會的集體焦慮。
“幽默”壹詞最早由林語堂翻譯自英文“humor”,他通過創辦《論語》半月刊,試圖喚醒中國人對幽默作為生活壹部分的意識。正如楊笠所言:“語言是壹個人能擁有的最重要的權力。” 如今我們希望在脫口秀的舞台上,尋找到這種新語言形式的力量。
鑒於此,界面文化策劃了系列報道——進擊的脫口秀演員,今天推出的是該系列的第贰篇:《顏怡顏悅:演自己想演的東西,說自己想說的話》。
正常還是不正常,這是個問題。
將莎士比亞的名言進行以上的改編,似乎可以某種程度概括脫口秀演員顏怡顏悅的創作、生活與觀察。
譬如說,“MEN of the year”(年度人物)。這是壹家時尚雜志2020年給顏怡和顏悅的頭銜,這個榮譽出現在了她們新近出版的小說《正常故事》扉頁的作者簡介上。女孩被囊括進“MEN”的范疇,似乎是壹種“正常”現象。
在脫口秀節目中,顏怡和顏悅談到過很多次“正常”現象的不對勁之處:比如男性的友誼往往很陽光,女性的關系則被描繪為互撕和勾心斗角。比如公共場所的小人圖標,全都是男小人,女小人要麼在廁所門口站著,要麼在公交車上懷孕。在2024年的綜藝節目《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裡,顏怡顏悅提及了另壹個“正常”故事:“志勝”“廣智”,很多男孩的名字往往看起來要征服世界,女生的名字——“顏怡”“顏悅”卻像emoji,總是缺少動詞,只有壹種例外,那就是——招娣。
“她們看出來了,有些東西不對勁。如果你感覺這個世界沒有問題,那麼你可能就是問題的壹部分。”在《正常故事》的封底,寫著這樣壹段話。顏悅告訴界面文化:“你以為的正常其實是其他人的異常。很多女性都能在正常生活中感受到異常,我們寫作的故事沒有任何超現實元素,但回過頭會發現,生活本身就已經足夠超現實了。”
《正常故事》分為顏怡分冊《我是很久以後才發現我們在消失的》、顏悅分冊《我成了壹個越來越易怒的女人》,以及贰人合寫的小說《紅手印》,壹共收錄了9個不正常的“正常故事”。在顏怡的小說《美洲鼓》裡,第壹人稱的敘述者是壹位“正常”男性,所謂的正常,是因為他不過分油膩也不過分爹味,但是即便是這樣壹個男人,在情侶關系中還是難以理解女性的處境。“他不是壹個垃圾,他只是有壹個凹痕的易拉罐,這個凹痕是社會氣壓造成的壹個小小破損。”
《正常故事》被歸為“女性小說”出版。這看似正常的分類,真的正常嗎?“女性小說”的門類從何而來?畢竟市面上從未有壹本書被標為“男性小說”。
講述“正常”生活裡的“不正常”
2025年1月21日,顏悅在微信讀書上顯示的閱讀時長是1474小時39分,她給斯拉沃熱·齊澤克的《自由的深淵》做了7條筆記。這本書的內容是齊澤克在拉康心理分析理論指導下對德國哲學家謝林未曾發表的手稿《世界時代》的解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