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4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刘继桥曾在网络上看到一张来自美国夏威夷的激光幕照片。照片上一道道巨大的绿色光柱从天而降,美国网友在评论中惊呼:“三体人”入侵!
“大气一号”卫星及激光雷达在轨工作示意图。
隔着屏幕,刘继桥嘴角上扬。这一刻,他内心的自豪感得以具象化。
因为刘继桥知道,这并不是来自外太空的信号,而是他和同事们深耕10年的成果——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大气一号”。这颗卫星于2022年4月16日发射升空,并于2024年7月25日交付使用。网络照片上的光柱,正是这颗卫星在扫描全球时所发出的绿色激光。
“西方媒体称之为中国卫星向美国展示‘神迹’,这实际上是我国科技实力的一次彰显!”刘继桥向《中国科学报》表示。
上海光机所党委书记陈卫标告诉《中国科学报》:“激光就像‘苍穹一剑’。10年来,科研团队始终坚持‘铸剑精神’,敢于创新、持之以恒、协同创新,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大气一号”激光雷达获取的全年二氧化碳柱浓度平均分布图(覆盖南北两极以及全球海域)。
如今,“大气一号”已经在距离地面705公里的高空中稳定运行近3年。它传回的数据也插上“翅膀”,飞入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碳足迹监测与研究贡献力量。
剑心所向:“中国人说干就干”
“这项技术太难了,远未成熟,期待你们10年后能看到一个好结果。”2015年,对陈卫标正在筹备的“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激光雷达”项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几位遥感载荷专家的反应出奇的一致。
陈卫标心里清楚,同行们表达得比较委婉,但意思就是“你做不出来”。由于早已开展相关背景预研,对于有哪些技术难题,陈卫标了然于心。
但陈卫标较上了劲:“中国人说干就干!不成熟不要紧,我们可以持续攻关,融化坚冰。”2016年,该项目进入工程预研阶段。
刘继桥理解陈卫标。从学生时代起到工作后,他一直跟随陈卫标,亲身经历了科研团队多项国内没有先例的技术的研发。2003年,团队率先开展我国空间激光器研究,支撑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以及高分专项等国家重大专项的发展。正因为有了此前攻关中获得的经验,面对“二氧化碳高精度监测激光雷达”项目中的新问题,研究团队信心十足,下定决心为我国掌握全球高精度碳分布的基本数据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环境监测部门提出监测大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的需求。如果能在同一颗卫星上实现二氧化碳与气溶胶的同步测量,就能节省一大笔经费。-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