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5 | 來源: 香港01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2月17日,波蘭華沙,在波蘭國防部與微軟合作協議的簽署儀式前,歐盟和北約旗幟在場地內飄揚。(Getty)
2月12日川普(Donald Trump)和普京(Vladimir Putin)通話,18日美國外交高層在沙特展開有關烏克蘭的談判,美俄關系出現不僅“止跌”而且迅速“回升”之勢。24日俄烏開戰叁周年之際,美國甚至破天荒在聯合國和俄羅斯壹同否決烏克蘭提出的決議震驚外界。令人懷疑這段歷史悠久、跨越大西洋的美歐聯盟是否即將讓位於跨越白令海峽的美俄同盟。
美俄在有關烏克蘭的雙邊談判不見歐盟、歐洲國家以至烏克蘭的身影,歐洲慘成停火談判的“邊緣人”。在美俄關系破冰的同時,美國卻打算逐漸“遠離歐洲”,甚至在24日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有關烏克蘭決議的表決上與俄羅斯聯手反對歐盟提出、對烏有利的修訂文句,嚴重動搖了歐洲的外交戰略基礎。
壹方面歐洲各國長年依賴“跨大西洋特殊關系”,把北約第伍條(Article V)及由之延伸的美國軍事保護視為確保國家安全的王牌。當美國的安全承諾變得不可靠,歐洲各國很可能會失去主要的“靠山”;另壹方面,除了個別國家外,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早因俄烏問題而呈敵對狀態 。換句話說,歐盟已陷入“兩面不是人”的局面。
為走出困境,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歐洲實現談論已久的“戰略自主”,在外交事務上重掌主導權,其中最迫切的當然是建立足夠的軍事實力基礎以及促進歐盟與中國、俄羅斯的獨立外交關系。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多次提倡“戰略自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兩度號召歐洲各國領導人商討俄烏局勢和歐洲集體安全議題,但各國無法達成共識,最終反釋出“示弱”的訊號。
英國和法國另外又試圖牽頭創建歐洲用來部署於烏克蘭的“保障部隊”,旨在防止俄羅斯未來再對烏克蘭的城市、港口和關鍵基礎設施發動襲擊,但有歐洲官員23日表示, 英法向烏克蘭部署3萬名“保障部隊”的計劃能否成事,最終仍取決於川普會否同意美軍有限度參與任務。
因此,外界認為目前歐盟自身缺乏軍事實力,內部又呈現分裂狀態,連迅速回應美俄談判帶來的外交沖擊也做不到,根本不可能實現“戰略自主”。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隨著美國離歐洲而去,這卻有可能反過來為歐盟實現“戰略自主”創造有利的條件。
歐洲“保障部隊”自曝其短軍事薄弱難自強
歐盟目前地緣政治上陷入劣勢是鐵壹般的事實,但這只是困局的表徵而非其病源,而客觀上欠缺自主所需的軍事實力便是其中壹個原因,而派“保障部隊”赴烏克蘭這壹舉動正正暴露出歐洲沒有自主軍事力量的缺點。
盡管有關“保障部隊”詳情至今仍未透露,但馬克龍24日在與川普會晤時就曾透露,部隊雖不會駐扎在前線,但他至少希望能確保有震攝俄羅斯的作用。外界分析指,這類軍事行動需要動用壹定規模且裝備精良的士兵,包括投入至少15萬精兵以及大量“戰略推動軍備”,即偵察、監視、運輸、情報蒐集等執行軍事任務的必要戰略要素。
然而,先不論現在歐洲只打算派3萬人遠低於所需人數,以當地各國的軍備狀況來看,他們根本難以在沒有美國提供“戰略推動軍備”的情況下自行執行軍事任務。據國際戰略研究所去年統計的數據,美國在歐洲擁有171伙軍事衛星、78架載人偵察機以及297架空中偵察機;歐洲(歐盟成員及北約歐洲成員國)則只有44伙軍事衛星、37架載人偵察機以及249架空中偵察機。
而最嚴重的是,歐洲在空中加油機方面近乎完全依賴美國,美軍在歐洲有408架空中加油,而歐洲則只有56架。任“保障部隊”裝備再如何精良,在缺乏美國的支持下,他們連最基本的交通、物資運輸都有困難,惶論擔任震攝俄羅斯的角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