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7 | 來源: RFI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俄烏戰爭叁周年之際,美國雙月刊《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今年第壹期登出了壹篇由美國科技安全創投公司Shield Capital合伙人Michael A. Brown與分析師Matt Kaplan的文章闡明,美國科技公司大量投入烏俄戰爭的時代意義與衍生問題。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了科技與商業,在打了叁年的俄烏戰爭中的角色、時代意義與其凸顯的問題。
依兩位專家的觀察指出,在俄烏戰爭初期、甚至是戰爭尚未開打前,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並沒有遭遇過類似的國家級戰爭或地緣政治交火,所以也沒有任何過去的經驗可供借鏡。但在這場戰爭爆發前夕,俄羅斯網軍針對基礎通訊設施的網絡攻勢來的又快又急時,美國高科技公司就成為與俄羅斯網軍短兵相接的最前線。
甚至在戰爭爆發前幾個月,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Amazon Web Services, AWS)負責政府單位數字化轉型的部門領導人Liam Maxwell就已和烏克蘭駐英大使Vadym Prystaiko討論了要將哪些政府數據上傳到亞馬遜的雲端,並且在戰爭前夕,就已將土地、賦稅、金融等數字數據通通轉移完成。因此在俄羅斯開始大規模網絡襲擊基輔周邊數據中心的時候,這些數據都已安放在AWS的雲端上逃過壹劫。
微軟則是在俄軍正式發起攻擊行動前,就已偵測到俄羅斯網絡部隊對烏克蘭政府機構發動大規模的惡意軟件攻擊。微軟高層安全主管經由私人關系與白宮網絡監控官員聯系並告知相關狀況後,華盛頓正式通知基輔“俄羅斯的網絡攻擊已經開始”,並警告相關單位,若沖突再持續升高,烏克蘭的信息系統在俄網軍的攻勢下將全面癱瘓。谷歌也緊跟在AWS和微軟之後,無償提供大量雲端空間跟網絡安全服務給烏克蘭政府。
文章寫道,其他像是美國衛星制造商ICEYE、太空技術公司Capella Space、Hawk Eye 360和Maxar Technologies則免費提供烏克蘭政府戰場影像和資料。資料分析公司Palantir則負責匯整上述資料,繪制更完整的戰時地面圖像。這些無償協助烏克蘭的美國高科技公司中,最知名的就是馬斯克所持有的SpaceX。在俄羅斯發動第壹波網絡攻擊癱瘓烏克蘭網絡後,SpaceX僅花了兩天時間,就又發射了多枚衛星,並從美國加州運送了大量終端機設備至烏克蘭本土。讓多枚低軌衛星構成的星鏈系統覆蓋了烏克蘭,以此重建了烏克蘭的通訊網絡。反觀美軍向烏克蘭運送的物資抵達,已是兩周後的事情了。
美國高科技公司參戰的時代意義
據這兩位專家表示,說這些高科技公司沒有這麼具體的前線經驗是有根據的。壹方面,互聯網產業興起於2000年前後,當時正值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巔峰,這種大規模的國家級戰爭幾乎難以想像;另壹方面,就算當時在世界地圖上仍有沖突與戰爭,無論是美國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或是全球其他區域沖突。但無論是政府數據或軍事技術的全面數字化仍然是最近拾年的事情。所以說,在俄烏戰爭前,私人企業雖然自古以來都扮演戰爭中各種資源與工具的供應商(除了傭兵組織或國家化經營的東印度公司),終究還是後勤支援的角色,而非前線攻防的角色。
然而,俄烏戰爭開啟了壹個新的時代。上述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從戰前協助烏克蘭政府進行數據搬遷與數字攻擊預警,到戰爭開始後,負責保護或重建烏克蘭的數字基礎設施。這些公司投入俄烏戰爭、協助烏克蘭不是基於美國政府的動員或法律強制規定,而是由公司自行決定,以免費或成本價的方式提供相關技術服務。這些協助,讓烏克蘭扛下了俄羅斯的第壹波攻勢。舉例來說,要是沒有星鏈系統接替了烏克蘭國內全面癱瘓的網絡,烏克蘭政府就沒辦法播放總統澤連斯基的影片,駁斥有關“總統已經逃離烏克蘭”的謠言,藉此維持烏克蘭第壹時間的民心士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