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07 | 来源: 茉莉聊聊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背不下来就算了,反正你长大可以问AI。”当我5岁的儿子磕磕巴巴背诵古诗时,我妈的这句话让我如坠冰窟。
我刚想反驳,我妈转头问我,既然所有知识都能通过豆包、DeepSeek获取,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个简单却直击灵魂的问题,让我一时语塞。
第二天在微信群讨论,才发现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位朋友的孩子做数学题卡住不到30秒,立刻掏出手机拍照给AI,屏幕上跳出完美解答,孩子甚至连看都没细看就机械地抄了下来;另一位的孩子则是直接问爹:“既然有AI了,我为什么还要学习?”他哑口无言。
你或许会为此欢呼:这不正是科技进步的意义吗?将复杂任务交给AI,人类解放出时间做更喜欢、更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让我内心升起一股无法忽视的不安。
人类经历几千年进化,有了外卖解放了双腿,有了电脑解放了双手,而现在,我们是否正走向“解放”大脑的终点?还是说,这根本不是大脑的解放,而是思维能力的萎缩、认知能力的退化、思维肌肉的瘫痪?
这种“能力阉割”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几乎是无痛的、诱人的,甚至让人上瘾的。每一次孩子将思考的责任交给AI,他们的大脑就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而是向着“AI奴隶”的身份迈进。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是在培养思考者,还是在制造依赖者?
AI是映射而非创造者
最近网上到处都是跟DeepSeek灵魂对话的视频,AI侃侃而谈、直击心灵,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对面是个有思想的生命体。
这绝对是误解。DeepSeek等大模型本质上还是个数据搬运工,它吃进去的是人类已有的知识,吐出来的是原有知识的排列组合,它根本创造不了新知。
孩子要是习惯了依赖AI,实际上就变成了“二手知识”的消费者——他们接触的始终是经过加工的信息,而不是亲身体验的世界。
可以拿柏拉图的那个洞穴理论来打比方:AI就像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从出生起就面朝洞壁,背对洞口,被锁链束缚无法转身。在他们身后有一堵墙,墙后有一条通道,通道中有一堆火把照亮整个洞穴。当人们或物体经过这条通道时,火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洞壁上,AI囚徒只能看到这些影子(文本和影响数据),分析和重组这些影子。
当我们问AI问题时,就像向一个从未见过真实世界的人请教。它只能告诉我们它从数据中学到的模式,而非真实经验。
如果孩子过度依赖AI,他们就是在向“囚徒”学习世界,获得的是“影子的影子”——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二手信息,而不是直接体验获得的真知。
在知识的传递链条中,每增加一层中介,我们就离真实世界的直接体验更远一步,更容易被局限在信息的“洞穴”中。
如果只通过二手信息来了解世界,自己却从没仰望过星空,也没捧起过泥土。表面上好像学到了东西,实际上却被困在了别人搭建的信息牢笼里,严重损害智识。
重要性和排序
信息茧房不是最严重的问题,真正的威胁是AI的幻觉——它能源源不断地编织出貌似权威却错误百出的“知识”,能言善辩、信口雌黄。
我们不再生活在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时代,AI出现,生产知识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整理和消化它的能力。我一个写公众号的,现在眼睁睁看着平台充斥着大量未经验证的AI生成内容,信息垃圾弥漫。如果不主动学习,锤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人类最终沉沦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泥沼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